贤佳法师:一些交流讨论(20190129)

(一)

【居士(龙泉寺体系)】没有证实的事,是不是先慎重对待?

【贤佳】什么没有证实的事情?

【居士】大宝法王的事情还没有证实。

【贤佳】学诚法师的事也有人说没证实,那么不能说吗?

【居士】说是权利,但是态度要慎重严谨。而且最好标注:此消息尚未最终证实。

【贤佳】那讨论学诚法师的事情也要这么标注吗?

【居士】如果严谨,所有未证实的都应该明确说明。

【贤佳】怎样才算是证实?

【居士】一面之辞不能算证实。

【贤佳】怎样才算是证实?

【居士】至少有经得起推敲的证据链、权威机构的认证,即使这样有时候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毕竟人的认知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且会被蒙蔽、被误导。存一些谨慎不是坏事,对人对己都是负责。

【贤佳】那是否说任何消息都应该标写“此消息尚未最终证实”?您先前说有一帮举报龙泉寺的居士是男女关系混乱的“二流子”,是否应谨慎标明?另外,以前对学诚法师事迹功德的宣传是否“有经得起推敲的证据链、权威机构的认证”?是否“即使这样有时候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毕竟人的认知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且会被蒙蔽、被误导”?您是怎样“存一些谨慎”的呢?

【居士】您仔细读一下我的邮件,我说的是围攻龙泉寺的人里有劣迹斑斑的人,而且不止一个,有几个还是骨干,但是我也明确说不是全部,因为我也认识好几个倒戈的师兄,他们品行还是很好的。

【贤佳】我没说您是说全部。您25号来信说:“的确有一帮烦恼粗重,过去扰乱道场,干扰他人修行,男女关系混乱被开除体系的人,在借机反攻倒算,上蹿下跳非常活跃。……他们就是二流子。”我有篡改您的话语意思吗?您说有一帮人“男女关系混滥”,您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有“经得起推敲的证据链、权威机构的认证”吗?何以说“的确”?即使有人“男女关系混滥”,他们揭批龙泉寺体系相关事就是虚假的吗?

(二)

【居士】《一些交流讨论(20190127)·(六)》,还是不要在发类似这样的内容,很容易让大家误解。本身龙泉寺开除的人很多,但是龙泉寺开除的并不都是搞婚外情,搞婚外情的也不都是攻击龙泉寺,攻击龙泉寺也不都是搞婚外情。我也攻击龙泉寺,但我没有搞婚外情。

【贤佳】了解了。那位龙泉寺居士说的内容真实可信度低,而从中可看到怎么因人废法。

(三)

【居士】一个好人说的话就全是真理?一个罪犯说的话就全是谬误?只有佛说的话,才完全是真理。一个没有成佛的凡夫,说的话则是有对有错。毛泽东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而卑鄙小人如林彪也有做好事、说对话的时候,比如在军事上他是个天才,毛泽东也常采纳他的意见。说话对错与人品好坏不能划等号。评价说话对错的标准是佛的知见。

【贤佳】是的。很多为学诚、藏密辩护的人惯于纠举揭批者的人品问题、学识名位低下或其它言论问题,而借此影射揭批者不可信、言论没有参考价值,其实是狡辩,也是基于他们惯常的依师法思维模式,首重“讲者殊胜”,依人不依法。他们的师长被揭批有问题而难以否定时,有些人就高唱“依法不依人”:人有问题,但法不一定有问题,不因人废言。辩破其法的问题,也不信受,不愿看,怕影响自己的信心。是活在封闭建立的虚妄信心中。

(四)

【居士】八本书(“帕奥西亚多八本书系列”,

https://pan.baidu.com/s/16Vc6ogku93gx4iZIIleZ9w密码:c7e5),

根据这些开示和上座部经典,南传根本就不是小乘。您方便时看看这些经典,《菩提资粮》菩萨道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以前理解的所谓南传是小乘,实际是造了谤法、谤僧乃至谤佛的业。

另外对藏传的辨析别再进行了,再往下进行就是减分。同一个道理听多了,大家会反感。自己去学习是第一位的,这一世可以推到不退转的地位。

【贤佳】南传经典是隐说大乘的,非深广明显宣说,正求的是不来世间的住寂涅槃阿罗汉果,非随世示现的无住涅槃佛果。有些人依南传经典和修行来否定大乘经典与相应修行,是极重谤佛、谤法、谤僧业,宜多闻阙疑,审思明辨。

邪法乱教,祸国殃民,随缘辨破,随缘修行。

【居士】如果再过多批判,藏传佛教会向有关部门控诉的,国家也会有考虑。另外何必抱着大乘、小乘呢?禅修最后见功夫。闭关吧!需要什么支持吗?

【贤佳】无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本是一佛乘,不应争大小。多有南传学修者执取南传经典与修行而否定大乘经典与修行,所以随缘辨说。

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物欲横流、伪滥众多,不仅北传佛教界,南传佛教界也一样(附件资料《一位缅甸帕奥禅林学修的居士对〈燃烧的僧袍〉的相关见闻报告》

https://pan.baidu.com/s/12GNdKLftn3HJAetM2nzKyg密码1i56,

供参阅并请核查)。我不奢求今生证得禅定乃至圣果,但愿持戒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稳证圣果而回度众生。感谢您的心意!

【居士】这个我都看到了,有些需要自己去实地看,就如同xc这样,但我坚信您、启、宇等法师。

【贤佳】影响大众的学修宣传如果带有严重欺诈,宜应查核揭明,以免自误误人。不知您是否方便亲自到南传道场实地查核或请人实地查核?

【居士】我去南传了,非常好,是内心的变化,在汉地没有。您方便去一下,放心内心的东西,就是去探个明白。

【贤佳】以前很多人到龙泉寺感觉非常好,内心变化大,很多人到藏地也类似。这都是表面粗浅的,不可凭准。宜应深入询问、观察、思考,了解深层人事、法理。我近期不方便远行,请您帮助深入了解,特别可就《燃烧的僧袍》内容和先前分享给您的那位帕奥禅林学修居士的报告作查核。

【居士】我见了龙树林的圣喜大长老,五十多岁如同30多,自然的喜悦。龙泉寺学的无论怎么挣扎都是束缚,而去了南传他们要求今生最大的努力,四禅八定一点都有可能。如果寄希望于来生,可能释迦佛教法下都难以解脱,也有可能漏了弥勒教法,之后就是漫长的空劫了。南传强调当生努力的成分大。有龙泉寺的教训,我很小心的了。去了那边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谈大小乘,只强调今生努力,让大家去证悟,要如实知见。大乘说应该是汉族人搞出来的,大国、大汉族、大男子,学了佛法搞了个大乘,思维的惯性!

【贤佳】南传很多人否定大乘,有人直接对我“宣传”。您的很多说法其实也是在批评、否定大乘,而又说不执大小乘,大概也是熏习的套路。宜应省思,莫自恃粗浅“小心”。

急求一生解脱而不来,您先前说的南传大乘法若如此,岂是真大乘?若释迦摩尼佛菩萨地早先如此,何来教法建扬、我们学修?弥勒菩萨不早证阿拉汉果,岂非愚执?

佛授记末法时代禅定、圣果难证,若说多有、易证,应是欺诈。

宜应再思。

【居士】我哪有说这生成就呀?而是说努力在当下。多给大家分享善的东西总是好的,如果总分享负面,又不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就变成政治正确了。

【贤佳】您说“南传他们要求今生最大的努力,四禅八定一点都有可能。如果寄希望于来生,可能释迦佛教法下都难以解脱,也有可能漏了弥勒教法,之后就是漫长的空劫了”,不就是求今生解脱吗?不论大小乘,努力都在当下,但所求不同。

您不是很多批评大乘之语吗?您采纳我的意见吗?

您的言说是混乱的,怎免被欺诳?宜应省思啊!

(五)

【比库(南传帕奥禅林)】看到*老师转过来您和她关于大乘证的是“随世示现涅槃无住的佛果”,请教一个问题:随世示现昧不昧因果?涅槃无住,住哪里?

【贤佳】随世示现不昧因果。住于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寂灭,体为清净法界,烦恼不生,随缘感应。

【比库】您是说有一种“无住涅槃界”?

【贤佳】无住涅槃体是清净法界,不即三界,不离三界,非是如同三界的某一界。

【比库】清净法界有名色吗?

【贤佳】我略知此概念,内涵不明确,应是有清净智法,非通常名色法。

【比库】清净智是指一种智慧吗?

【贤佳】是的,烦恼和习气皆净除的智慧。

【比库】智慧属于什么法?

【贤佳】清净智似于名法,但非通常名法。

【比库】那清净智法是一种独立的法了?

【贤佳】不即不离之法,断净烦恼、习气所证。

【比库】您是说除了色法、心法、心所法、涅槃法之外,还有一种法称为不即不离法?

【贤佳】您说“涅槃法”是什么法?

【比库】您是说不即不离的清净智法即是涅槃法?

【贤佳】可能不完全同于您说的“涅槃法”,所以想了解您说的“涅槃法”是什么样的法。

【比库】唯识五位百法不是有涅槃法吗?

【贤佳】您说“色法、心法、心所法、涅槃法”,涵括了五位百法吗?

【比库】抱歉!根据唯识的五位法,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清净智法属于什么法?

【贤佳】就我认识,是心法与无为法和合之法。

【比库】也就是说您的体系里有六位法,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与无为法和合的清净智法。

【贤佳】就其所证属于无为法,就其能证是心法,非出五位法外另立一法。

【比库】这样可以理解为和合而有吗?

【贤佳】那怎么理解呢?

【比库】心是有为法吧?心能证无为法,但怎么与无为法和合呢?

【贤佳】心证无为法时,心即断灭吗?为何不能称为和合?阿拉汉证无余涅槃后有心识吗?

【比库】心对境可能有人为了方便而说成和合,而和合而成之法一般认为就是有另生成之法了。有心识就是有余了。

【贤佳】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与虚空有差别吗?

【比库】您的意思无余涅槃就是断灭?

【贤佳】您认为呢?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与虚空有差别吗?

【比库】请参照附录6-4(《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

https://pan.baidu.com/s/1_WJq1U0JRNrejibblHT37g密码6534)。

【贤佳】依附录6-4所说,如何回答先前疑问呢?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与虚空有差别吗?

【比库】我们用有名色的缘起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非因缘所生法的涅槃界,不会是正确的。您看完附录6-4所说,依然还是提出了“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与虚空有差别吗”的问题,可以参看北传对“十四无记”的解答。另,我还想请教您,您说随世示现不昧因果,那随世示现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可不可以举例说明?

【贤佳】涅槃界是非因缘所生法,阿拉汉心识证入无余涅槃岂是非因缘所生?无因无缘能证入无余涅槃吗?阿拉汉证入无余涅槃后心识断灭吗?

《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附录6-4说的是有余涅槃境界情况吧?如文中说:“证得涅盘时,虽然是剎那间(‘种姓心’一个心识剎那、‘道心’一个心识剎那、‘果心’两个心识剎那),修行观禅的力道可能一再的进入果定。即使是短暂的体证涅盘,那无为法、非因缘生法,完全与有为界不同。这个觉知一生中绝对不会忘记。出了果定之后,当时的心智,不但明白了无为法(涅盘),也明白了有为法,知道有为界的生命了无意义(因为随无明流转),不会为有生命而欢呼,也不会有‘生死即涅盘’之见地;同时也反省到在世间的一切拥有如同粪土,心情寂静、寂静,甚至会持续很多天。”阿拉汉证入无余涅槃后还能出来(“出了果定”)吗?

文中又说:“触证涅盘者,也有由省思涅盘的证得而出离苦,息灭苦,而得到法喜(心的欢喜),并非表示直接感受涅盘的乐”,虽非直接乐受,岂是没有心识?否则何以说“得到法喜(心的欢喜)”?

文中还说:“《清净道论》说:‘止息不安,甘露(涅盘)为所缘是乐,唾弃世间财(利得),是寂静最上的沙门果。’”既然“甘露(涅盘)为所缘”,能缘是什么?岂是没有心识?

南传教典也是说“十四无记”吧?“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属于十四无记吗?

【比库】涅槃界非因缘所生法,阿拉汉心识灭尽才有无余涅槃。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法,一定有生灭,无余涅槃不生不灭。

《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附录6-4说的是有余涅槃境界,也请看6-5以及前面的第六品ch6-16、17涅槃的区别和涅槃释义。

南传《中部》经中,载有耆那教游方僧瓦恰向佛陀请教十六个哲学问题(“十四无记”加命与身亦一亦异,命与身非一非非异),佛陀也一一拒绝回答,其中的“11.佛死后还存在吗?12.佛死后不存在吗?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吗?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与您的问题“阿拉汉入无余涅槃,是无情还是有情?”类同。《中部》63经《摩罗迦小经》中是一位尊者向佛陀提出同样的问题,被佛陀呵斥了,见附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8b306ca3d931

【贤佳】您说“阿拉汉心识灭尽才有无余涅槃”,不就是说阿拉汉入无余涅槃后是无情吗?

【比库】您说无明的世间是虚幻还是真实?

【贤佳】您说呢?看您怎么定义“虚幻”、“真实”。由此问题如何联系解答前面我所提问题呢?

【比库】佛陀都呵斥的问题您要我回答啊?倒是您没有回答您的“随世示现不昧因果”何为因、何为果。

【贤佳】没有心识就是无情,这是简明可答的,佛陀怎么呵斥呢?“随世示现不昧因果”的因果问题要基于心识有无来谈,因为要由心识造因受果,所以先要明确入涅槃后心识有无问题。您说“阿拉汉心识灭尽才有无余涅槃”,这是出自佛经(阿含经),还是出自祖师大德的论典?能给出具体原文说法吗?

【比库】没有心识就是无情吗?

【贤佳】是的

【比库】无想天是有情还是无情?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是佛法常识。佛陀在各处都讲苦灭是五蕴的止息,这难道还要我给您找出处吗?

【贤佳】无想天是有情,因为有心识。十二因缘还灭所说的“识灭”,是指引发名色生死的惑识灭,非是说心识灭尽。佛讲“苦灭是五蕴的止息”中“识蕴”的止息是引苦的惑识止息,非是说心识灭尽。请您找找是否有明确说“心识灭尽”的文。

【比库】无想天有心识,请问出处。何为惑识?何为心识?

【贤佳】无想天仍是有情,未灭尽心识,这是常识,如《长阿含经》(卷8)说:“如来说九正法,所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长阿含经》(卷20)说:“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或有减者。”《增一阿含经》(卷21)说:“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南传论藏N61《论事》(卷15)也说:“今称令为无想有情论。此处,离想而转之修是名为无想定或灭尽定或想受灭尽定。如是之二想受灭尽定者有世间与出世间。此中,世间是凡夫而令为无想有情,出世间是圣者而不令为无想有情。”

惑识是杂惑(烦恼)的心识。有苦乐识知的是心识。心识中惑尽则是净识,如阿拉汉涅槃有离染、清净、微细、乐等特性。

【比库】您通篇所引也未见无想有情天有识之说。《增一阿含》卷21关于四食的描述:“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何等为四?所谓抟食或大或小,更乐食、念食、识食,是谓四食。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是故诸比丘!当共舍离此四食。”未见您所引。请引惑识与净识的经典出处。

【贤佳】《增一阿含经》说:“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不是包含说无想天以识为食吗?不就是说无想天有心识吗?如果无想天没有心识,岂有寿命长短?而且比其更高的空处天、识处天、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有想无想处天是否也应没有心识?依何比无想天更高?《增一阿含经》说比丘舍离识食是舍离“流转生死”的杂染识食,并非说灭尽心识。

惑识、净识是基本义理。凡夫之识岂不染惑?阿拉汉之识岂非清净?如果说十二因缘还灭中的“识灭”是心识灭尽,那么未入无余涅槃的阿拉汉无明已灭,岂是心识灭尽?五蕴止息而苦灭的阿拉汉如果心识灭尽,净识也没有,那么入无余涅槃的阿拉汉依何说为清净、微细、乐等?

【比库】《增一阿含经》里查不到这句话:“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想成为无想天人需特别的禅修方法,称为“离名行”,意即厌离名法的修行方法。修行此法的人,从第四禅出定后,就不断作意“名法是可厌的,名法是可厌的”,因为他们观察到,无论他人如何对待尸体,尸体都不会感到苦或乐。人之所以会有痛苦或快乐,都是由于名法的缘故。如果没有了名法,就不会感受到苦与乐。由于他们想要脱离名法,因而修习“离名行”。修行成功之后,如果临死时这个业现起,来世他们就会投生到色界无想天,寿命500大劫。更高的空处天、识处天、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有想无想处天都有心识,无想天人的色身靠业维持。

上座部没有惑识、净识的义理。对境而起的识是果报识,本来清净,没有善恶,五门心路中的确定心里,由胜解心所导向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引生善与不善的速行。其实心识只是识知目标,即使是不善速行,其不善也是来自不善心所的组合。十二因缘主要表达的是三世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识就是第二生的结生识,还灭中的“识灭”即是心识灭尽。一个禅修者在观察11种究竟名色法无常、苦、无我三相时,如果道心出起,下一个心即果心,果心的所缘是涅槃,禅修者将会体验到涅槃,这时禅修者的体验是很特殊的,一般表现为心不受控制了,沉入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状态,寂静、稳固、快乐,这种状态在未来可以被重复体验。对此,帕奥西亚多是这样教导的:

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说,他们能证入取涅槃为目标的果定。他们说出他们的证悟经验:“那时,所有的名色法灭尽,我完全不知道什么了。”关于此事,有些人是真的,但不是每个人。因此,有必要依据经教与论教,来检验是否真的证入了果定。

在这种情况下,禅修者必须观察道与果。在解释果定之前,先解释道与果,可能会比较好理解果定。根据《阿毗达摩论》,已经证得道智、果智的圣者,能够检查在所证的道智中,有多少个名法及多少个道支。如果他在观照色法或初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那么在他的道智中,就会有三十七个名法、八个道支。这三十七个名法称为“信慧组”,即包含了一个心识、十三个通一切心心所、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一个慧心所,以及正语、正业与正命三个离心所。

如果他在观照第二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五个名法,因为没有寻心所,没有伺心所。而从道支来看,由于没有属于正思惟的寻心所,所以禅修者,在其观照第二禅名法证得道智之时,他只有七个道支。

如果他在观照第三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由于没有了喜心所,所以他只有三十四个名法,及同样的七个道支。

如果他在观照第四禅名法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因为没有寻心所、伺心所、喜心所,但是有舍心所及一境性心所。

因此,禅修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在其所证的道与果中,有多少个名法,有七或八个道支。他也可以准确地检查而知道,他证得道智的方式,是以观照无常相,或观照苦相,或观照无我相,或观照色法与名法,或观照欲界名法,或观照初禅名法,或观照第二禅名法,或观照第三禅名法,或观照第四禅名法等来完成的。

当禅修者开始练习进入果定时,他应该做些什么?这述于《清净道论》:“欲入果定的圣弟子,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依生灭等而观诸行。”欲证入果定的圣者,应该去到寂静之处修行观禅,从生灭智开始,观照诸行法的刹那生灭,再经由坏灭智修至更高的观智。《清净道论》进一步解释:“他的观智次第转起,在以诸行法为所缘的种姓智之后,他由入果定而心安止于灭。”

在禅修者即将达到果定之时,其心路过程将如是生起:意门转向心→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种姓心。较高的观智——包括种姓智——皆以行法的灭为所缘。在种姓心之后,他由证入果定,而将心安止于灭法。那时,缘取称为灭的无为涅盘为目标的果定速行心,将会生起许多个刹那。《疏钞》解释:“圣果禅那心,取涅盘为所缘而证入安止定。”依照这说明,达到道心、果心及证入果定,是名法还存在的禅那境界吗?是的,它们是这样的存在。因此,果定并不是一种名法被灭尽的定。而事实上,那时候有两种法存在:所缘(目标),以及观察该所缘的智(慧心所)。

在果定里,该智即是果心的名法。那么,什么是该果定名法的所缘呢?那即是:一切名色法完全灭尽的涅盘。涅盘本身没有名色法,这是正确的。不过在果定里,却有缘取涅盘为所缘的果心存在。那么,果心是依靠什么而生起的呢?果心依靠禅修者的心所依处色而生起。果心及其相应心所是名法,心所依处色则是色法。因此,果定并不是名法灭尽的定,也不是名色法灭尽的定。这些应当加以区别。

在观察没有名色法的涅盘时,为了确定或肯定,圣者可以观察涅盘之中是否有四界。若没有四界(四大色法),那么就比较肯定了。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说:“地、水、火、风四界,不能够在涅盘里生起。”如果没有四界,依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存在吗?完全不存在。由于色法完全不存在,依色法而生起的名法也就不会存在。因此,于无为法涅盘中,名色法是完全不存在的。唯有灭尽定,才是名法灭尽之定。什么人能够进入灭尽定呢?只有具备四种色界禅定及四种无色界禅定,这八种定力的阿那含圣者及阿罗汉圣者,才能够进入灭尽定。

为什么他们能进入灭尽定呢?《清净道论》解释:“为什么入灭尽定?因为厌离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即于现世而成为无心,我将达到名法灭尽而住于乐。”具备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由于厌离诸行法的生灭,而进入灭尽定。为什么?佛陀在《七处善经》中说,诸阿罗汉常住于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缘起,见行法的生灭。他们的念力坚固地专注于行法的生灭,常常如是安住。是故,他们对行法感到厌离,不想再见到它们。因此,他们以这样的目的进入灭尽定:“喜悦地进入、安住于诸名法灭尽的灭尽定,没有心识去了知行法,这是比较好的。”因此,依“成为无心之后”这项说明,灭尽定是名法灭尽之定。

今晚的开示,是依据《巴利经藏》的《中部·大牧牛者经》,它们关系到证悟阿罗汉果的体验。已经证得须陀洹道果的圣者,应以欲证更高果位的意愿,观照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及无我相。依各自的波罗蜜,斯陀洹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及阿罗汉道果智,将能够在观智成熟之时,逐一地生起,断除了一切的烦恼。而对于无余涅槃,禅修者虽然不能体验,但却是可以观察到的,禅修者在修习缘摄受智的时候必须观察未来直至证悟阿拉汉道之时,无明无余灭尽,并且继续辨识未来,直至见到阿拉汉般涅槃,生命结束,未来的结生名色不再生起,五蕴无余灭尽,诸法完全灭尽,再无来生。

涅槃是体证的,不是可以分析思考的。

查到有版本有这一句话:“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然而,无想天是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着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如果他们临死前依然维持这种禅那,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们没有结生心、有分心,也没有死亡心,更不会有路心。他们的结生称为色结生,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业生的命根九法聚组成。对于无想有情的死后投生,当他们寿尽之后,他们往往会投生到欲界。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心识,所以下一世的离路心不可能缘取前一世(生为无想梵天时)临死前的目标。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

【贤佳】我觉得我们的辩论比较有意义,但我学知法义不周,把握不准,因此转为请教一些人。昨天上午我将与*居士及我们俩前天辩论的内容发给一位较通晓法义的居士,他写评辨公开发到了微信上(《评议帕奥禅林某比库的“大乘无住涅槃非佛说”》

https://mp.weixin.qq.com/s/e2vPl67mBUnPU1OwV1ftQA)。

若觉有问题,可以指破,我转给那位居士。

【比库】这是我们之间的讨论,末学并不想把它上升到大小之争、南北辩论。大小之争是有部为代表的后期部派佛教和大乘的争辩,和南传无关,南传历史上也没有看到介入的记载。您把我们之间的法义讨论交由一位居士评析并发到公共媒体微信上,还标明帕奥比库,这样做实不妥,请您务必通知他撤回。另,从辨析风格看,属藏传的因明,大乘空有之争自己都争论了2000年,您觉得他的分析能说服您吗?

末学和您讨论的初衷仅是因为有缘相识于龙泉寺,仰慕您的人品,希望您能了解末学弃北从南的一些体会,也算是报恩。大乘立论的根本点两个:1、站在五蕴皆空的涅槃境界理论上破戒定慧修学的路径;2、涅槃无住。一的目的是破有部对三世恒有的执取,二的目的是希望佛陀可以再来,必须实现轮涅不二的建构,从而空性、如来藏、阿赖耶识、佛性被次第提出,因为隐含了神我的理论,最后被商羯罗彻底辩破。如果那位居士的博文撤除,我们可以再交流。如果没有,我们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您!

【贤佳】南传现代很多人深刻批评北传大乘佛教,就汉语界中我接触了解的来说,玛欣德尊者著书、开示,直接、间接深广批判北传大乘教义和修行者,产生非常广大的影响,而您却说“和南传无关,南传历史上也没有看到介入的记载”,是脱离事实的。您对大乘教义的批判也是非常“系统、深刻”的,想必影响了很多人,如*居士推重您,也给我来信批评大乘。我多次听到学修南传者说不分大小乘、不执大小乘,背后意指北传大乘非佛说,不承认大乘,自然是“不分大小乘、不执大小乘”,实是完全否定大乘。受到大乘信徒反驳时,却指责对方是在作大小之诤、南北之诤。这种说辞套路是不诚正的。

您说“从辨析风格看,属藏传的因明”,汉传也有因明,从什么风格断定“属藏传的因明”呢?属于藏传的因明就是错乱无理的吗?他的分析我很敬服,受益很大,相信也能启益很多人。您觉得一点启发也没有,乃至觉得完全错误吗?

您的来信又是在破斥大乘,彻底地否定。您真的自信自己对大乘的认识和批判是绝对正确的吗?是否存在偏差错误的可能?如果自信正确,何不光明辩论?如果可能有偏差,借此纠正,避免沉于偏见难出而自误误人,不是好事吗?

我将您的来信(将您匿名)转给那位评辨的居士,他回复说:“可以暂停。佛性、如来藏是佛说,商羯罗破如来藏,在印度能破,在汉地未必能破。如果持商羯罗的见解破汉传,我是不同意的。那是要把汉地大乘灭亡的节奏。商羯罗是外道,是灭法先锋。还有,汉传空性不破戒定慧修行,一切戒定慧保留,只是多了一个彻底的本空认识。这样讲,如果不讲汉传是可以,讲汉传是诽谤。如果是这种知见,其实我还是希望公开辨的。这不是空有之争,对方有点绕了。道理只有对不对,没有说风格哪种的。不过尊重他吧。他可能怕事情大了不好收拾,带给他不安,那就随顺他,希望他安心修学。”

我随喜您以前在**基金会的付出,但非常忧虑您破斥大乘的言行(如果可能是偏差的,可能有非常重的罪业,也引误很多人),希望我们诚正交流讨论。

【比库】末学既代表不了帕奥,更代表不了南传,只和您个人交流。佛法是体证的,不是辩论的,那位居士的九条在昨天后面的交流中都已经有答案了。看您转来的居士回复“可以暂停”,请再转告他删除。您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将个人讨论内容转他人公开,实难接受。

【贤佳】您说“佛法是体证的,不是辩论的”,您对大乘作了很多辩破论说,属于什么呢?我们的法义讨论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不可以公开呢?而且我是将您匿名的,不涉及您个人,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若您担心有损帕奥、南传威信,您可自己或请其他南传大德针对性地如理辩破。

您的交流讨论中偏邪之见很多,若不深入探讨,您自己恐怕是很难从中觉悟的,切莫自蔽啊!还有一位法师就我们前天的讨论有辨析,我随后发给您参考(《“汝所不到,我往到彼”──回应南传比库》

https://pan.baidu.com/s/1v3FJrAabHsy9Uw4Mz6fRVA密码os3i)。

【比库】请先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

【贤佳】*居士不是将我与她辩论的内容转告您了吗?我毫不介意。您公开也无妨,我欢喜乐见。我们的法义讨论是光明正大的,可启发利益自他,不知您何以不愿公开?何以如此介意?您率意批驳大乘,影响很多人,却又不愿他人公开辩驳,算是公正的吗?您真的绝对肯定自己知见没有可能偏邪吗?那些对您知见的批驳您能针对性地如理辩驳吗?您不想探讨明白吗?还宜理智看待啊!

您先前的回辩中,您承认有版本佛经说无想天有识食,何以开演一套名相理论说无想天无心识?岂非公然背逆佛经文义?另外,从道理上看,无想天如果没有识食,也应没有段食、触食、思食,如何维持身命?且凡夫无想天无明未灭,如果识却灭了,不是违背十二缘起的因缘规律吗?

【比库】我不是害怕公开讨论,但公不公开是我的基本权利!事先征的我同意,才能公开我们的讨论内容,是您对我应该有的基本尊重!

【贤佳】您有何损失?

【比库】失去了我对您一直以来的信任。

【贤佳】这无妨,我不会曲诈害人。还是讨论法义吧,其他的牵扯话意义不大。

附件文章《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不会灭尽──回贤佳法师谈某比库之第二回合挑战》

https://pan.baidu.com/s/1aohIxKHh3O1cwAR0Oc5y4w密码:2289)是那位法师对您后续回辨的辩破,供您参阅。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中说:“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因为必须有道心或果心缘取无为涅槃为目标。唯一能够暂时中止心识生起的时刻是在‘灭尽定’里,而只有拥有四色、四无色禅(八定)的诸阿罗汉与阿那含圣者才能证得灭尽定。所以,某些禅修者所报告的‘识已灭尽’或‘心已灭尽’是不可能的事,也与证悟涅槃不符合。”(第三版,页十一)

“原始佛教”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文章《帕奥禅师|问答三则No.74》

https://mp.weixin.qq.com/s/SveN7qf5swtMrt8F-uUfQQ、《帕奥禅师|问答三则No.75》

https://mp.weixin.qq.com/s/0C1MxiCWpizHGNKyqqMUaA,

其中帕奥禅师答词义涵似乎与帕奥禅师所说“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矛盾,如答问9中说:“佛陀般涅盘时,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灭,包括神通心在内。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盘时也息灭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答问10中说:“涅盘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涅盘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盘还有一个常住真心,那么涅盘就没有意义了。”怎么理解看待呢?

【比库】一般讲证悟无为涅槃时都是指有余涅槃,般涅槃是无余涅槃。无为和无余都分不清啊。关于缘摄受智部分应该他没有修过,不然不会有这种错误认识。

【贤佳】也就是说帕奥禅师《智慧之光》中说“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是指有余涅槃,而帕奥禅师认为无余涅槃(般涅槃)时心识灭尽,是吗?帕奥禅师在何处有这么说吗?

【比库】不是您拿了帕奥西亚多的问答吗?

【贤佳】答问内涵可能有其他解释,没有神通心、常住真心,也可能有其他种心识,并非明确说心识灭尽。能找到帕奥禅师其他相关开示文来证明吗?

【比库】在上座部这是常识,无余涅槃就是五蕴罄净无余。您至少把发给你的《摄阿毗达磨义论表解》和《阿毗达磨概要精解》通读一遍,对声闻法有基本的了解,不然我们很难交流。如果您能拿出几年时间好好修习一下止观,至少修到缘摄受智,度疑清净了,再来讨论会比较顺畅一些。

【贤佳】《摄阿毗达磨义论表解》中说涅槃有离染、清净、微细、乐等特性,是通指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还是单指有余涅槃或单指无余涅槃?

【比库】通指。

【贤佳】无余涅槃灭尽心识,依何有微细、乐等特性?

【比库】用世间凡情揣度涅槃就会这样的结果。无余涅槃五蕴灭尽,但:常、乐、无我。

【贤佳】那依圣教量,依何说涅槃有乐?岂是虚妄强说?

【比库】可以看看表解附录9-7。

【贤佳】《摄阿毗达磨义论表解》附录9-7未见有文说无余涅槃依何有乐。

【比库】原来建议您看表解ch6-16、17、18、19,您没有看吗?

【贤佳】看过了,未见有文说无余涅槃依何有乐。

【比库】您的问题从“那依圣教量,依何说涅槃有乐”换成了“涅槃依何有乐”?

【贤佳】两个问题都请解答。

【比库】问题最好一个一个问,第一问题请认真看表解ch6-16、17、18、19。

【贤佳】您直接说解答吧,不用这样绕我。

【比库】那里面包含了您要问的很多答案。您总是绕来绕去的问,浪费时间。麻烦您认真看看。

【贤佳】附件《为了逞胜,他已不择手段》(https://pan.baidu.com/s/1UeqZU5giZnfXRYez4zJiOw密码:8lm6),是那位法师的回复,供参阅。

【比库】呵呵

(六)

【居士】会不会又起南北硝烟?汉传两头作战?

【贤佳】无妨。影响深广的问题,必须解决。找上门来,就此纠治。

【居士】南传他们以巴利三藏为依据,会不会始终就无法在一个平台上辨析?他们只需要说巴利三藏如何如何说,大乘非佛说。

【贤佳】他们有误解巴利三藏经律,开演邪见理论体系,诳误大众。

【居士】末学已转告**您的意见,也提醒他对南传态度,他说要尊重。

【贤佳】对南传佛教是应尊重,但对南传佛教界诳误大众的邪见狡诈宜应明辨。

【居士】随喜赞叹法师正念、发心!末学曾经的愿望就是希望汉传、南传、藏传有识之士能抛下私欲、执着、偏狭、固步自封等,齐心协力客观研究佛陀教法,摈弃伪经、外道邪法,推倒门户,回归佛法本源,集结出完整无误的佛说经律论供后学学修。法无争议的情况下,佛子就不会走错路。至于个人从何法门趣入,能有何成就,看个人福报因缘、宿世善根,但至少不会堕入恶道、邪道,也不会穷尽一生水中捞月。所以法师们及居士大德能一肩挑起此重担,固我所愿也。

(七)

【居士】我对极乐世界存不存在真的怀疑!目前我也在学习南传教法。南传鼓励居士学习戒律,包括出家人的戒律。我后面特意请教过几位学习戒律的法师,说居士可以看,但是羯磨时要回避,南传比库羯磨是居士也是要回避的。所以我开始学习戒律了,看完真是太吃惊了,不得不赞叹佛陀的智慧,很多规定不是因为为了规矩而规矩,而是因为确实特别考虑到居士,整个戒律的制定都是和居士分不开了,怎么到了现在居士就不能看了?一位曾经是汉传后来改了南传的尊者说,出家前应该要先学律藏,要先短期出家,等出家了再学就晚了,而且有种上贼船的感觉。女众出家一次也是特指比丘尼戒,从这个角度来说,短期出家男女都是可以的。

很多是祖师定的,早晚课的好多赞子根本不是佛陀说的,是祖师说的,不代表没有问题。

我后来才知道,所谓念佛,其实是佛随念,意念佛陀的名号功德。汉传的大乘经典在巴利三藏根本没有,如《阿弥陀经》,开头是长老舍利佛,摩诃目犍连……,如果他们当时真的在,那么三藏结集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当时佛陀的圣弟子,没有一个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极乐净土真的不存在,念佛何用?我家乡有一种外道念363,说修行更快,那么念阿弥陀佛和念这个区别有多大?这是多大的谎言!

佛陀曾严禁比丘持咒,我们天天早晚课都是咒语,晚课是极乐世界、蒙山超度,我自己作为活人都不能在此过程中身心净化,更何况超度亡灵?祈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也曾经做过大蒙山的主法法师。

https://mp.weixin.qq.com/s/5MJmYaqFPLZvs4RoziTW7w

【贤佳】汉传有四部律藏,《五分律》《僧祇律》等禁止在家人学出家戒,有其地区缘起。中国民众信仰基础不深广,古代祖师考虑避免信敬心弱的在家人拿出家戒律专门观过,而随顺《五分律》《僧祇律》等宣说禁止在家人学出家戒律。但汉传僧人实际受持的是四分律,四分律是允许在家人学习出家人戒律的,弘一律师特别辨说过,可参阅《白衣、沙弥阅学比丘戒律不犯贼住的依据》(https://pan.baidu.com/s/19fZHpkazAnL5zXMYwrMt3w密码3hu2)。

您来信说到的很多观点也不是南传经律里有的。

在南传经律中,佛陀严禁持外道邪咒,并未禁持一切咒。如南传大藏经N01n001《经分别》(卷十二)说:“任何比丘尼,学畜生咒者,波逸提。……‘畜生咒’者,系外道所用,无益之〔咒术〕。……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N03n0002《犍度》(卷十五)说:“诸比丘!以慈心遍满四类蛇王族者,为自守、自护而许诵自护咒。”诵经持咒作为增上缘,是有加持救助作用的,古往今来诵经持咒和超度的感应事迹很多,是不可抹杀的。南传佛教界也很重视诵“护卫经”加持福佑。可参阅文章《护卫经》(西园寺道成)

https://pan.baidu.com/s/1ioCvLp8vaqp4bKHMgIPAjg密码nu0q),文说:“何谓护卫经?巴利语parittà,音译为‘巴利达’,意为护卫、保护、守护。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有一些经文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使念诵者和听闻者免除危难,带来吉祥。”

念阿弥陀佛有多种,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并非只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建立在信愿基础上,也宜随念佛的功德,并非只是机械无记地念名号。大迦叶、阿难等大德初始结集三藏是顺应当时普遍的小乘根机而结集的,所以未显说大乘法相应内容。小乘主体讲三千大千世界,不讲十方世界,所以不讲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但也没有否定十方世界和十方佛,是南传的一些佛教徒作否定的。中国古往今来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他方佛菩萨的感应事迹非常多,是不能完全抹杀的。可参阅《念佛感应见闻记》《念佛感应故事》《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等

https://pan.baidu.com/s/1MyCBAg73ze1-J963NB4VgA密码n2l0)。另外可参阅文章《折大乘非佛说邪见》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b1fa0800102xcw4.html?type=-1)。

我将您的来信转为请教一些人。一位法师回复说:“佛涅槃前,舍利弗尊者等已经涅槃了。佛涅槃后,由大迦叶尊者主持佛经结集工作,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诵出的时候,需要在场的500阿罗汉一致同意才可以作为佛经流传下来。那么,大乘经典作为圆教经典,从小乘的角度看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没有出现在阿含里面也是正常的,而是另有结集的因缘。再者,大乘也不是从小乘发展而来的,大乘可以圆满地含摄小乘,小乘却不能含摄大乘,也发展不成大乘,而是作为大乘佛法的一部分流传下来的。

“小乘的修法重在破妄,大乘的修法重在显真。破妄不一定能显真,显真自然会破妄。所以大乘的观法侧重在观察妄念与真念、恶性与善性的体性不二,才能彰显中道佛性。又大乘的行者了悟到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知道一切法是同源的,所以一解一切解,并不需要定执于因缘,可以很活泼。

“持名念佛的方法是殊胜法门。这一句佛号以无所着心念是即空,所念之佛了了分明是即假,彼此无碍是即中。此三观说起来有次第,实际上是一实相观。极乐世界并非在心外,他就是我们的自性,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净土法门的关键是在信愿,而不是在禅定。小乘意念佛陀名号功德的修法也很好,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大开圆解、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修法。小乘的那种意念佛陀名号功德的修法,如果在圆教止观的基础上兼修会很殊胜。但是,真实的圆教的修法不是以意念去缘有为法,而是重在显真。就是安住在圆、通、常的真如本性上,去不断体会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比如:耳根圆通就是从耳根入,念佛其实是从意根入,但是不是用意念去缘生灭法,而是不断去体会不生灭的本性。例如耳根圆通的修法不是去用意识和耳识去分辨外在声音的善恶,而是放弃对外在境界的攀缘,有声的时候也体会到自己的本性,无声的时候也体会到自己那个不生灭的本性。所以叫重在显真。这样虽然没有刻意去对治,但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自然脱落;又因为万法一源,所以一通一切通,并不需要像小乘那样必须修行所有的三十七道品,但又不排斥三十七道品,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辅修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

“这些圆教的道理确实很难,但是是真实不虚的,通过深入细致地学习《楞严》《法华》《华严》等大乘经典是可以体悟到的。小乘的很多修法也都很好,如果以大乘的圆观去摄持的话会更殊胜。从大乘的角度看,区分大小乘并不是对小乘的贬低,因为都是一佛乘。一佛乘也并不是像《广论》那样名言上不反对小乘就是一佛乘了,而是小乘的修法当体就是法性真如的体现。”

另一位法师回复说:“在阿含经有记载他方佛和世界,如《增壹阿含经》卷29:‘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是时,目连以凡常之服往诣彼土,在钵盂缘上行,又彼土人民,形体极大。是时,诸比丘见目连已,自相谓言:“汝等观此虫,正似沙门。”是时,诸比丘复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门。”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彼土世界,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此诸比丘起轻慢意,现汝神足,使大众见之。”’

“我想小乘行人多求此生无余涅槃,故不求往生。佛在世时,很多修行人是不能体会到第八识的,乃至也不能接受第八识,那佛也要讲法让这些人开悟,那佛怎么讲才好呢?”

以上是初步的思考辨析,供您参考。如果方便,请您转给学修南传的法师批评指正。

【居士】感恩法师的开示!我目前没有系统阅藏的基础,也没有很扎实的教理基础,对于经典很多还是半生不熟的状态,但是内心的疑虑很多。总能慢慢解决的。

【贤佳】可随缘随力多阅经律,开阔见识,多闻阙疑,广察深思,常怀惭愧,随顺以戒为师,落实基本善行,安稳渐渐增上。

(八)

【居士】如何理解”佛法包含世间法”?

圣三宝无处不在,怎么喇嘛教会盛行那么多年?

【贤佳】五戒、十善都是世间法,十善扩展开来含容一切世间善法。佛法不包含世间邪恶法。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非有实体可被外力救度,神通抵不过业力。

【居士】上学时爱看《红楼梦》,到现在其实也爱看,无论原著、电视剧,还是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故事。87版的《红楼梦》是经典,拍摄了三年,参与者都觉得上了一次红楼大学。

即使一开始知道XC事件,自己也没想离开团队,因为就像跟Y说的:之前除了父母家人,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当为了学佛,意外地遇到了”师法友”团队,多么兴奋!有人会告诉我:这里就是龙泉大学。可一个我就是身外之人,只可欣赏,不能感受——虽然在大观园之外亦能赏其美。另一个就是一场梦,倒不像有位同行说的”不知是噩梦的惊醒还是美梦的甦醒”,只是觉得自己搞笑罢了。自嘲过了,继续活着,毕竟还有很多感动是真实的。在明心阁拍摄时,看到”东方那烂陀寺”的规划图有律学院……,弟子多么感激那位”志存高远””博大精深”的师父!

弟子不想出家了,一想到您的行仪,自己明白那是差着十万八千里了。我就在家思维和践行五戒、十善了,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

【贤佳】“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持戒念佛,求生净土,随缘行善,随缘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