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答疑讨论之六十一

戒律答疑讨论之六十一

(20210402)

(一)

居士】帮朋友请教一个关于邪淫的问题:

在十几年前不学佛的时候,犯过邪淫,嬉戏产生邪念,挑逗调戏过一位女同事,手触及了别人。最近业障翻滚,有时也会较模糊忆念起来,当下也会忏悔,以免罪业相续。听说邪淫折损福德,如果有时不小心忆念起来,正念没有立刻提起,产生了意乐,是不是相当于第一次造罪业一样折损福德的程度呢?

贤佳】独头意识浮想,罪业轻微,但宜自责心忏悔,渐渐净化。

(二)

居士】对文章《〈五戒八戒论注略编〉帮你更好在家学戒、持戒!》(https://mp.weixin.qq.com/s/7IHuZwCk4lnc5rOTkzBGXw),有人留言:

如果有人在年少、未信佛学佛之前犯过偷盗(八钱银以上),还能求受盗戒否?弘一大师认为求受盗戒宜慎重,因为要求比较细,最好先了解清楚再受。现在一些法师说现代人只能“粗持”戒条,但鼓励受戒肯定比不受好。您怎么看?

贤佳】可回复:

未受戒前偷盗,不妨碍受戒,宜念佛、拜佛等作忏悔,还能就方便做补偿更好。受戒后破重戒,则不能再受戒。

受戒之前宜应适当学知戒律精神和基本戒相开遮轻重,并练习随顺持戒,待基本能持好戒时再受戒为稳妥,不宜盲目急躁受戒而无知犯戒乃至破戒而堕落。保持敬戒之心,希求受戒而积极学戒、随顺持戒,也是很有功德的。

如弘一律师《律学要略》说:“当师父说明五戒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

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说:“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室宇,不免怨贼之穿窬也。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答:受是缘助,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卷中)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答缘净居士问》说:“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之义,似乎相违。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既不真实,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如此所说,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卷第四)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一些交流讨论(20190613)·(十四)》

https://www.zhengxinfofa.cn/755.html

《戒律答疑讨论之十六·(六)》

https://www.zhengxinfofa.cn/1389.html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七·(九)》

https://www.zhengxinfofa.cn/1916.html

(三)

法师】请问诸如卢台长心灵法门,是国家认定的邪教、附佛外道,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了卢的书以及播“经”机,知道其为邪法后,想销毁,但考虑到里面有佛菩萨形象或者佛教咒语等,已与邪法内容水乳交融,不好分割,故而不敢直接销毁。印祖当年似乎是直截销毁的。请问怎么做才如法?有何依据?

贤佳】未见经律明文直说,但有间接理据,按理可以直接销毁。因为伪经邪法虽然杂带部分佛教内容,但总体义趣是邪说相似法,害人慧命乃至现世损财败身,因此制作、传播伪经邪法有罪无福。相反来说,销毁伪经邪法无损于自他福慧,而是保护自他福慧,应是无罪。

如《瑜伽师地论》说:“诸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为像似正法。……又即于彼能引无义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应知皆是违逆学法。”(卷第九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99.xml#pT30p0872c2101

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说:“本造正录、杂录真经,乃造人集伪经者,因果全乖,决判得重,福、无福别,邪正杂故。”(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0a1801

另外,隋文帝信佛,曾以护教之心公开焚毁众多伪经,当时隋朝众多佛教大德无人谏止,道宣律师也引述此事而没有非议,应是不认为不合适。

如道宣律师《大唐内典录·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说:“古人云:‘正道远而难希,邪径捷而易明。’斯言得矣!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词意浅杂。玉石、朱紫,迷者混之;至于通鉴,逃形无所。固当定名伪妄,何得隶在迟疑。故晋弥天释道安著《疑录》云:‘外国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核,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豫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非佛经,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安序如此。妄作者凶终,归愚者沿至,代代其滥不无,或致妖讹相接,或因饰伪邪命,斯徒众矣。务须纠除其中名目相同、与正不别,如《提谓》《法句》之流。若不亲寻,则迷名法,愚斯及矣!可不诫哉!自法流中原,三被除屏,及后开显,未阅正经,好事狂生‘我闻’兴于户牖,流俗蒙叟印可出于胸怀,并趋耳目之事情,故非经通之意,致诖误后学,良足寒心,悲哉!末法遂及此乎!昔隋祖开皇创定经录,挍阅伪滥,卷将五百,已总焚除。今人中流传,犹未铨叙,既是法秽,不可略之,故随代显明,庶知博观之弘益也。”(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55/T55n2149_010.xml#pT55p0333c0601

《四分律行事钞》说:“《乳光经》《应供行经》《福田报应经》《宝印经》《沙弥论》《文殊请问要行论》《提谓经》,如是等人造经论,总有五百四十余卷,代代渐出,文义浅局,多附世情,隋朝久已焚除,愚丛犹自滥用。”(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1.xml#pT40p0003b2101

(四)

居士】近几年网上一些卖家到处宣传描写佛经有福报,有很多买家买来抄经本描写,但是好多人买来了后不珍惜。前几天在寺里做义工,一位游客拿着毛笔描写的《心经》送来,说要我们帮忙烧掉,我对这位游客说:“费了不少时间抄写的佛经,烧掉了多可惜!放在家里多好,有时间拿出来读或者装裱起来挂着。”这位游客把佛经放下转身就走了。我看到这几张《心经》,感觉烧掉很可惜,但毕竟不是我的,最后还是清理香炉的工作人员送去火化池统一烧掉了。过了半个多小时,又看到一位游客在香炉上烧笔记本,清理香炉的工作人员看到了,禁止这位游客烧,这位游客不高兴,怼工作人员:“怎么不能烧?”我走近一看是手抄的《金刚经》,劝这位游客不要烧,放在家里读诵,这位游客也不听,转身就换地方烧了。很多抄佛经的人说抄好的佛经不能放在家里,送去寺院烧掉最好。不知道是谁传播的这种知见。您怎么看?

贤佳】不宜烧毁完整抄写的佛经,可能有罪过。宜收藏供存、读诵,或赠送他人供存、读诵。

(五)

居士】有关抄写经书,我们这里流行了很多年了,基本上是寺院搞的,用金色的笔抄写,说功德很大。看到有大批抄写的各种经(有的一种抄写很多遍)送到素食店中转给寺院,说是装塔的。

贤佳】真的装塔而不烧,那很好。

(六)

居士】《竹窗随笔·非理募化》:“《云栖僧约》:非理募化者出院。一僧曰:‘此不足禁,禁之则缺众生福田。非理募化,虽其人自负过愆,而众生获破悭舍财之益。世僧假佛为名以营生,佛何曾为此辈出一禁约乎?’予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非理募化者,瞒因昧果,施者知之,因而退心,后遂不施,安在其能破悭也?佛世有诸弟子自远游归,所过聚落,望而闭户。问故,则畏僧之募化也。因以白佛,佛乃种种呵责。何言其不禁约也?慎之哉!’”

(白话翻译)“《云栖僧约》上规定,凡非理募化的人逐出寺院。有一僧人提出反对道:‘这一条不应该禁止,如果禁止了会让众生缺少种福田的机会。非理向信徒劝募化缘,尽管募化的人要承担罪过,而众生却有机会获得破悭、舍财的法益。世间有些僧人借佛的名义以营生,佛也并没有为这种人制定过禁约呢。’我说:‘你的话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非理募化的人瞒因昧果,施主如果知道了因而退心,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布施了,哪里还能使他们破悭呢?佛在世时有些弟子自远地游方归来,所经过的村庄聚落,村民一看到比丘来了便赶紧关门闭户。问其缘故,原来是害怕僧人募化。诸弟子因此向佛报告,佛于是种种呵责。怎么能说佛没有禁约呢?谨慎啊!’”

看莲池大师这段开示,联想到当今有“非理募化”的出家众也是以“给众生种福田”为名,现在用这种借口“非理募化”的太多了。

贤佳】非理募化,即使施主不知,非理募化者也难免堕落,施主所得福报较小,何况可能知晓而退心乃至怨憎,损失更大。

如《僧祇律》说:“佛住旷野精舍,广说如上。尔时诸比丘于旷野中作五百私房,皆人人自乞索而作。有比丘晨朝着入聚落衣,持钵入旷野聚落,为乞作房故。有一估客,手执户钩,来向市肆开自店舍,遥见比丘疾行而来,估客念言:‘是比丘来,必为乞作房故,我晨朝至此,市卖未售,谁能乞是物者?’便闭肆户还家去。比丘念言:‘是估客见我便闭户还家去,知我来乞不欲与故。’便于余道往截其前,问言:‘长寿!汝欲何处去?不得相置。我依阿谁而起房舍?正依汝等信佛法者。知有罪福业行果报而不欲与,谁当与者?长寿当知,如世尊说,当起慈心,不乐闻者方便使闻,诸不信者教令立信,乃至手捉其头强劝令施,所以然者,彼于此终当生天上,色力、寿命、眷属自然,来生人中亦受快乐,色力、寿命、眷属成就,修习佛法增益功德,建其道果。是故长寿,如世尊说偈:“为福受乐报,所欲皆自然,超逾生死流,上寂之涅槃。若人为福者,天神自然护,所愿皆自成,众魔莫能坏。薄德多诸恼,福能消众患;福德既牢强,速成坚固定。生天受快乐,人中亦自在,斯由功德故,所往皆自然。因斯福方便,永离生死苦,得道至涅槃,不没不复生。”’尔时比丘说此偈已,复言:‘长寿!助我起房舍,其福最大。’是时估客闻说法已,便少多布施。尔时估客作是思维:‘若入市肆,多诸乞索,更不得利,折减钱本,宁坐家住,可全其本,故胜市中子本俱失。’作是念已,便还家坐。时估客妇瞋其夫言:‘何以诣市速疾来归?如是懒惰,当何由养活男女、充官赋役?’估客答言:‘莫瞋,且听!我今晨朝诣市店肆’,广说乃至‘畏失钱本,故还家住’。其妇知已,默然不言。”(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5_006.xml#pT22p0276b0101

《四分律》说:“时有旷野国比丘,闻世尊听诸比丘作私房舍,彼即私作大房舍。彼作大房舍功力烦多,常行求索为务言:‘与我工匠巧人,给我车乘并将车人,给我材木、竹草、绳索。’以比丘乞求烦多故,时诸居士遥见比丘,回车远避,或入诸里巷,或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头直去,不与比丘相见。何以故?恐比丘有所求索故。……时尊者摩诃迦叶,从摩竭国将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来至旷野城止宿。明旦至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行步端严,视瞻不斜,屈伸俯仰与众有异。时城中诸居士遥见比丘,便避入里巷及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头直去,不与比丘相见。迦叶见此事已便问一人言:‘此诸居士何故见比丘各逃避不与相见耶?’彼人答言:‘迦叶!世尊听诸比丘作私房舍,乞求烦多,以是故诸人逃避耳。’时迦叶闻此语已怅然不乐。尔时世尊从罗阅城将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诣旷野城,各敷座而坐。时迦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偏露右臂,胡跪合掌白佛言:‘向者入城乞食,见诸居士遥见诸比丘,各自逃避不与相见。’广说如上已,头面礼足绕三匝而去,出旷野城。何以故?恐旷野诸比丘生瞋恚心故。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汝云何以我听作私房舍而便作大房舍,多所乞求,非法而乞,此物难受。’……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非时乞求、不软乞求、不正乞求,世尊无数方便称赞知时乞求、柔软乞求、正乞求。”(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03.xml#pT22p0584a1601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唐〕道宣律师)说:“出家之士,理非滞着,随事将拟,即堪修道。若有信施,量时而受,纵有经营,容身便罢。今乃广作,烦劳不少:一,须人结构,妨废正行;二,如《多》云‘长己贪结,坏少欲知足’故;三,处处乞觅,恼乱二趣,不生信敬,坏灭正法,令不久住故;四,专任自由,不乞处分,容有障碍僧事,多恼乱故;五,或容自损,或违慈道,坏梵行故。”(卷第二)

《梵网经菩萨戒义疏发隐》(〔明〕莲池大师)说:“〖经〗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义疏〗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园,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禅安居处,七一切行道处。凡此流类,悉应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发隐〗经云:‘佛言:“尔时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盖言非理募化,而自附营修,以公济私,诬因昧果,所谓‘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如是修福,不如避罪,学者又不可不明辨也。”(卷第五)

居士】是的,看来居士种这块“福田”时还需谨慎而为,最好以戒律为准则,多加观察,不宜为贪图功德而使“福田”变成僧人堕落乃至引发大众退心的“怨田”。龙泉寺这座曾经无限风光的“佛教帝国”的倒塌以及学诚堕落的教训尤需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