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忍辱

(20211020)
(一)
【法师】作为一名佛弟子,该怎样看待“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以及它和“忍辱”的关系?作为佛弟子是否应该超越“不可辱”,多修“忍辱”?
【贤佳】佛教徒应有正气、刚骨,不徇欲谄曲,不畏惧强势,但应慈悲忍辱,依道而行,不爱、不瞋、不痴、不畏。纵欲纵瞋,即是自辱;自辱者,人则辱之。
如《(南传)增支部经典·三集·(第二)车匠品》说:“‘诸比丘!若汝等,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具寿沙门瞿昙是为生天而住净行耶?”诸比丘!如是问汝等,可辱否?可耻否?可起嫌厌否?’‘诚然,大德!’‘诸比丘!如是汝等实应以天之寿为辱、为耻、为嫌厌,以天之色、天之乐、天之誉、天之自在为辱、为耻、为嫌厌。既然如此,诸比丘!汝等当然应以身恶行为辱、为耻、为嫌厌,以语恶行……乃至……意恶行为辱、为耻、为嫌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19/N19n0007_003.xml#pN19p0169a0501)
《(南传)增支部经典·四集·(第二)只尸品》说:“云何比丘是能杀者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不容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之恶不善法,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杀者。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忍者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忍寒、热、饿、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能忍苦、猛、粗、利、不悦、非可意、生夺命身受之骂、辱。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忍者。”(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20/N20n0007_004.xml#pN20p0199a1402)
【法师】末学可能没有表达清楚我的问题。末学想表达的是,如儒家讲“士可杀,不可辱”,是说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这是赞叹士子的高尚节操,宁可死也不让自己的气节被玷污;而佛教讲“忍辱”,似乎比“不可辱”的境界还要高,是说要忍受这个宁可忍死也不可忍的“辱”。或者用另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来说,如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不是比较近似“忍辱”,也即超越“士可杀,不可辱”?
【贤佳】是的,但佛教的忍辱基于“无我”正见和戒律,不执气节,但不失气节,不是违背佛教戒律的愚痴懦弱,更不是违背世俗正道的厚颜无耻。
如《法句经》说:“垢中之垢,莫甚于痴,学当舍恶,比丘无垢。苟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耐辱,名曰秽生;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洁生。”(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4/T04n0210_002.xml#lgT04p0568b2701)
《大般涅槃经》说:“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呵责、举处。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蓄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狮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缘故,我听国王、群臣、宰相、诸优婆塞护说法人。若有欲得护正法者,当如是学。迦叶!如是破戒不护法者名秃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03.xml#pT12p0380c1504)
《法华经安乐行义》(〔陈〕慧思大师)说:“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是故不得名为忍辱。”(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26_001.xml#pT46p0698b1701)

(二)
【居士】有时候,“士”之气节,佛弟子的气节,表现相同。“士”宁死不受辱,而比丘亦有宁死不接受逼迫破戒的,比如被逼做杀盗淫妄等害人害己的事,比如被逼当汉奸等做祸国殃民的事,彼时比丘也无法如“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忍辱”屈服的。忍辱是修行,持戒是修行,不造恶也是修行,要看具体因缘、境界的吧?
【贤佳】是的,佛教忍辱基于戒善、助成精进,违戒作恶的“忍辱”、消极退堕的“忍辱”不是佛教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