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藏“视师如佛”法的差异及藏密的邪谬

论汉藏视师如佛法的差异及藏密的邪谬

2019年10月10日

居士】《(“觉树下”)网络问答:视师如佛有哪些汉地经典依据》https://mp.weixin.qq.com/s/44floqrujh4JBHtHuy4OUg

《(法志)对“视师如佛”的思考》

https://fo.sina.cn/xuefo/2018-07-11/detail-ihfefkqp7921788.d.html

这是藏密人士文章,主要集结了三方面内容:㈠2006年被印可为唐密三宝院流五十三世传法阿阇梨的释真圆法师的开示;㈡《佛说般舟三昧经·四事品第三》(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㈢法志文章。来说明“视师如佛”是有显密、汉藏教理依据。

末学作为学诚体系和藏密体系曾经的被洗脑受害者,觉得这样的文章只谈“视师如佛”,甚至不谈善知识“十德相”(《广论》尚有十德相内容),在现在这种依师根本缺乏就近观察因缘,藏密甚至大面积网络皈依,“善知识”靠吹出知名度(佛菩萨再来、高僧再来)等现状下,更不应该单强调“视师如佛”,何况以“视师如佛”配合“依师法”洗脑呢?

在寺里学《广论》的时候,学到《广论》里弟子相时,讲解法师特别引用了《华严经》的经文来说明汉传佛教“视师如佛”的依据,同时佐证《广论》所言具足弟子相的重要性,就是这样把理性独立的人洗脑成学诚的奴弟子。这个痛苦的记忆、惨痛的教训非常深刻!多少善良求佛道的人被这样的洗脑毁了、耽误了,得从头开始,还有多少人依然执迷不悟!

藏密体系也是如此,一方面以“皈依上师”洗脑,“上师总集佛法僧”、“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毛孔”等,把上师地位拔高到佛法僧三宝之上,贪天之功都难以形容这种恶行。另一方面以“视师如佛”洗脑要求弟子具备弟子相。这样一方面无限拔高“上师”地位和功德,一方面让弟子低下膜拜,这是佛经“视师如佛”真正而全面的内涵吗?

我看这篇文章,选“视师如佛”这个角度来给藏密弟子相支持,绝口不提所依止的“善知识”该具备的“十德相”。佛所具备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我们才能说皈依佛。“视师如佛”,那啥样的“师”、具有啥样的功德智慧才能“被视为佛”,用来修“恭敬心”?如果这样的“师”有了过失,只观德不观失,将“过失”仅作为示现,作为教诲弟子的方便,激励我们去自省,那此师还需要依止吗?是不是该以他为鉴自省,但同时应该视其“过失”性质程度、是否忏悔改过而审查,是下调“信用评级”或者远离?

尤其如学诚、索甲、“大宝法王”这样的“过失”,还能继续“视师如佛”?对着学诚、索甲、“大宝法王”等闹出性丑闻、不堪为师的人,还继续执为“师”,继续“视师如佛”修“清净心”,岂不是自欺欺人?说个简单的道理,把牛粪观清净顿顿当饭吃,哪个上师做得到?把牛粪观清净供养给上师,他收不收?

我看文章还是借“视师如佛”的角度,在逻辑上混淆事理,混淆胜义谛和世俗谛,偏狭解读经义,其意趣依然是巩固“皈依上师”思想及“上师”地位。

您如何观待此文?

贤佳】其文说:“佛陀在《涅槃经》中有教言:‘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所引述的内容不是汉传《涅槃经》中有的,也非其他汉传经典中有。

汉传经典所说“视师如佛”是从恭敬的角度来讲的(视师如佛而恭敬),而且所说“师”通常指“善师”。如《般舟三昧经》说:“敬于师当如佛。……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当视如佛常尊敬,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当至诚。……当敬善师视如佛,不得有谄意。……常当大慈敬于善师。”不是藏密所宣扬的视师功德等同于佛,也不是视师恩胜佛恩,否则便是经中反对的“谄意”。

汉传经典中还说视菩萨如佛、视父母如佛、视弟子如佛乃至视众生如佛,岂是说视菩萨、父母、弟子、众生功德等同于佛?如《维摩诘所说经》说:“于诸菩萨视之如佛。…………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卷中)《说无垢称经》说:“菩萨如是思维:‘我应于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卷第五)《文殊师利问经》(卷下)说:“爱念恭敬和上、阇梨及说法人,于父母、善知识所,心如佛想,安止父母及善知识,令得住于安稳之处。……若依经书,若依师说,于说法人、父母、善友常怀佛想。”《诸法无行经》说:“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卷下)《大智度论》说:“慈愍众生,又视皆如佛。”(卷八十七)

佛经说敬师如佛,并非要求不思辨师长言教的正邪是非。佛经中甚至说对佛的言教也要思辨,不要只是因为是佛说而信受。如《大宝积经》说:“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卷第五十七)《菩萨善戒经》说:“菩萨摩诃萨依法不依人,知法、非法。知如是法是佛所说,是长老说,是众僧说。如是非法,虽闻佛说,心不生信。”(卷六)

汉传经律明确说要辨别师长言论正邪是非,不能滥从邪言,乃至应该劝谏师长邪言邪行。如《大乘宝云经》说:“复作是念:‘依何等师一切善法而得增长,一切不善而得尽灭?’以是因缘,依止师僧,若多闻者,若不多闻,若持戒者,若不持戒,恒生尊想,如敬诸佛,而于和上、阿阇梨边恭敬尊重、至心承事亦复如是。而作是念:‘藉师僧力,诸助道法所未满者能令得备,烦恼未灭能令灭尽。’是等人边生和上想,至心承事,生大欢喜,于善法中而修顺行,于不善法逆之而行。”(卷六)

《五分律》说:“世间有五种师,今皆现在:一者,戒不清净,自言戒净,其诸弟子如实知之,覆藏其过,以望利养;二者,邪命谄曲,自言正直,而诸弟子亦覆藏之;三者,所说不善,自言善说,而诸弟子叹以为善;四者,见不清净,自言清净,而诸弟子称言见净;五者,说非法律,言是法律,而诸弟子亦云是法。而不能使智者信受。目连!如来戒净,无有谄曲,言无不善,知见清净,所说是法,智者信受,不须弟子共相称覆。”(卷三)

《四分律行事钞》(道宣律师)说:““一、众僧与师作治罚,弟子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和尚顺从于僧,设作令如法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罪。二、若和尚犯僧残,弟子当如法劝化令其发露,己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罪等。……五、和尚有疑事,弟子当以法以律如法教除。六、若恶见生,弟子教令舍恶见、住善见。……《僧祇》:‘和尚、阇梨有非法事,弟子不得粗语如教诫法,应软语谏师:应作是,不应作是。若和尚不受语者,应舍远去。’……若师令作非法事——‘唤女来’、‘取酒来’,应软语云:‘我闻佛言:如是非法事不应作。’……《五百问事》:若弟子师命令贩卖作诸非法,得舍远去。”(卷上)

汉传经典说“不视师长短”,前提是对“善师”,并非对恶师。如《般舟三昧经》说:“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而且“不得视师长短”是指不得“见过”(见取他人过失而对人怨憎、轻蔑、厌弃等),并非不许观过。如《大宝积经》说:“不见他过,劝离过故。”(卷一百一十一)《佛说大般泥洹经》说:“若有持戒、修习慈心而观彼过,是则诸佛如来之法。欲令己身及诸众生悉皆安乐,是以应观他作不作,己身亦然。常作是观,是我弟子。”更多辨析可参看《一些交流讨论(20190418)·(一)》(http://www.mzhy.org/20190418-2/)。

对善师、恶师都起清净心且不远离,前提是自己能明辨善恶是非,且不受恶法负面影响,能去恶取善、变废为宝。

如《大智度论》说:“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花、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卷四十九)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请弟子对佛观过,如《佛说受新岁经》说:“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勅诸比丘:‘我今欲受新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如来是时复三告诸比丘:‘我今欲受新岁,然我无过于众人乎?’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坐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亦向如来自陈:然无过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

藏密“视师如佛”的依师法强调弟子不应观察师过,还常说不是师长的需要而是弟子修行的需要,似乎比释迦牟尼佛更爱护弟子,更为无私,不知是何居心。

相关辨析还可参看《四皈依,诽谤十方三世一切佛!》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6069445435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