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

(一)

居士】《〈楞严〉违背佛陀所说三法印之举证:部分条列式整理(逻辑实证)》(重楼逾陀2020-06-16)

https://mq.mbd.baidu.com/4KFDjTODUk?f=cp&u=1859299cb2cb4118

贤佳】作者不懂《楞严经》,浅识三法印,妄破《楞严经》。

一般人对三法印多重视前二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对“涅槃寂静”很疏略,多有误解。“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终极导向,大小乘的教义和所求正在此有深浅差别。

佛说“涅槃寂静”,即是显示涅槃本身是非因缘生灭法,但涅槃要由修行因缘证入,不是自然能入,正是《楞严经》所说非因缘、非自然法。小乘修行是灭除无常生灭诸行,而证入不生灭的涅槃寂静,彻离生死相,是住空涅槃。如南传经藏《长部经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卷第十六)

另外,诸行无常,空幻非实,但涅槃是非因缘生灭法、非无常法,是真实常法,诸行所依,幻依实起。如《中阿含经·梵志品阿伽罗诃那经》说:“梵志即便问曰:‘瞿昙!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梵志经典依于人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人何所依住?’世尊答曰:‘人依稻麦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稻麦何所依住?’世尊答曰:‘稻麦依地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地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地依水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水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水依风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风何所依住?’世尊答曰:‘风依空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他化乐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他化乐天依梵世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梵世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梵世依于大梵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大梵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大梵依于忍辱温良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忍辱温良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忍辱温良依涅槃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涅槃何所依住?’世尊告曰:‘梵志意欲依无穷事,汝今从我受问无边,然涅槃者无所依住,但涅槃灭讫,涅槃为最。梵志!以此义故,从我行梵行。’”(卷第四十)

小乘只求速证寂静涅槃而离苦得乐,不作深究诸法体性,也不广求利益众生。大乘由般若慧见涅槃为诸法所依,实是诸法本体,也即空性(诸法无性性、离言法性、圆成实性、真如、妙明真心)是诸法本体,如《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能依涅槃而示现诸行(从空出假,示现生死;凡夫迷妄起行,小乘灭妄息行,大乘明觉示行),随缘感应,利益众生,即是无住涅槃(大般涅槃)。也由此说诸法非因缘、非自然,非自然即顺三法印,非因缘则深显涅槃寂静印,特立大乘一实相印(如《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深显三法印,不违三法印。如同小学数学说负数不可以开平方,而大学数学说负数可以开平方,其实所说维度不同(自然数一维,复数二维),不相冲突。

(二)

居士】《斥依三法印诽谤楞严为伪经的邪论》(赏花人2020-06-19)

https://mp.weixin.qq.com/s/ug7IcM-hm1EccesD3SWs8Q

(摘录)“诸法无我”有藏、通、别、圆四教差别,“诸行无常”与“涅槃寂静”亦有四教差别。

藏教“无我”约缘生(十二因缘)无主宰义,不约本空义。通教本空、缘生义俱有。别教亦似藏教,以八识受熏变现诸法,无主宰为“无我”义。所不同分者,别知色心不二,藏不知,又别知声闻、缘觉未尽变易。圆教“无我”为真如不变随缘义。

藏教以刹那生灭为“无常”义,通教以生灭即空为“无常”义,别教以八识相似相续为“无常”义,圆教以生灭当体即中道法性(约心即常住真心)为“无常”义,是故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藏教重在以择灭无为为涅槃义。通教重在以本空之性为涅槃本,所谓本来寂静涅槃。别教以不即八识之真如为涅槃本。圆教以即诸法之中道法性为涅槃本。

又唯识有别、圆二教。凡说缘真如,断九界依他方证真如者,为别教。若说识体即智,即全体依他为圆成者为圆教。若说无为法性超然物外,为别教,反之圆教。

又,有为、无为之名,其义亦有藏、通、别、圆四教差别。藏教有为为实法,虽实而无常、无我。无为亦为实法,不生不灭。有为、无为决然隔别。通教有为即无生之无为如幻生灭,通教无为当体不异如幻生灭之有为。别教以空有二边(凡夫、二乘)均属有为,偏空涅槃虽断粗重三界分段生死,未证中道,未除微细生灭(变易生死)故。中道法性为无为。有为、无为体对立。于圆教中,藏、通二教极果所证无生灭之无为,亦是有为范畴,空有均是中道随缘现故,纵偏空涅槃亦是化城,非真无为之无住涅槃城。圆教以空有互具的中道为无为,十界依正(包括阿罗汉等界外境界)为有为,依正当体即中,有为、无为体无碍,随迷悟因缘而有差别。

佛随众生因缘说有为、无为差别义。有为、无为之法体均本离言。众生学法,不妨立有为、无为差别。又如三世本无实际界限,不妨安立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愚痴者一但立名,即忘实相义,名学越多离实相越远。智者以义定名,虽学有为、无为之差别名言,终不忘法体无差之本空义。如智者大师说,明一切法空而安立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或因缘生法、空、假、中等四句),犹如点空说法。天台四教亦复如是,乃天台祖师点空说法,依于无差之本空而立藏、通、别、圆差别四教四观。

方便教中,对有为立无为,为令众生不取生灭相,而实无离有为之无为可得。纵二乘以为之偏空涅槃,当下亦具足诸法,自己不觉而已。若能从空出假,自能渐证空与不空无碍。如龙树说无生四句,通于一切有为。于一切有为法上,均以四性考之,有缘自知一切有为当体即无生无灭之无为性。真实教中,有为、无为本来无碍,生与无生互即无妨,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痴人于方便教生执,遇真实圆教反而谤之。

《楞严》以圆义为宗旨,经文中多有明示,故解《楞严》者,应以圆义释义。如蕅益大师《文句》,从始至终不离圆义,不以前三为正。以义定名,方能无碍。

(三)

贤佳】附件文稿(《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20200619)》)涉及对“三法印”的理解,您看是否有什么偏差问题?如果方便,请您作补充辨析。

居士】读了来函,也看了文章中提到的问题,不过因为许多名词对我来说都算是深奥,无法很明白它们要表达的意思,也因此无法提出什么看法。倒是我对《楞严经》有一些问题,借此机会分享给法师参考,若可以的话,也想听听法师的意见。

在《楞严经》中,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很多人提出支持素食的经文,引用如下:

《楞严经》卷6:“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在我个人的想法中,在《楞严经》开演之前,僧团是可以食三净肉,然而《楞严经》中佛陀指出:“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理论上佛陀都这样说了,应该在开示之后,僧团都不应该再吃三净肉,应该茹素才对。或者当时还可以吃,因为这是佛陀神力所变的假肉,在如来灭度之后,就不可以再吃肉了。因此推论,世尊灭度后,在经典结集时,阿难尊者应该指出此事。而且优波离尊者在开演《楞严经》时也在现场,所以不论是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或是阿难尊者诵出经藏,都应该明示此事,并且僧团不应再食三净肉才对。然而根据事实,南北传留下的《阿含经》或《尼柯耶》,都没有茹素的要求与记载,律藏也都表明三净肉可食,甚至后来论藏也都如此。依理来说,世尊既然都交待了,阿难和优波离尊者不应该违背佛陀的教导,就算二人都忘了,结集时也有数百阿罗汉在场,总不会都忘了此事,对不对?而且后来的僧团,也都没有素食的现象,直到传到了中国,才开始有素食风气。所以与其认为阿难尊者、优婆离尊者乃至五百阿罗汉都忘记或违背佛陀的教导,我比较相信《楞严经》不可食肉的教导是后人所创的,不是佛陀所说。这样猜想是不是比较合理?当然,我只是猜想不食肉这段是后人所加,并不能因此说明《楞严经》是伪经,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经中太多深奥的内容,不是我能理解,也因此没有能力判断。我只是刚好对不食肉这段觉得逻辑上似乎不通,才觉得这应是后人所加。

贤佳】优波离尊者在大迦叶尊者主持下一夏八十场次诵出《八十诵律》,后分多个部派各自随机缘采摘部分内容成为部派律藏,且只有少数部派律藏流传至今,所以不能由现今小乘律藏没有记述佛后期通禁食肉的内容就断定优波离尊者没有诵出。

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唐朝道宣律师撰钞,宋朝元照律师撰记)说:“〖钞〗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

“〖记〗如来灭后,迦叶结集为《八十诵律》,五师相继,一百来年并无支派。后因诤计,遂分五宗。流既出于一源,枝必归于一本,故云实一文也。‘但’下示分所以。上句明如来赴机设教不等,有以‘机悟’属五师者非也。下句明诸师各执不同,‘岳立’喻其所执如山之固。《注戒·序》云:‘云飞二部、五部之殊,山张十八、五百之异。’有谓五岳对五部,非也。况诸计之言不唯五部,请以《注戒》质之。次料上二句叙分宗。《义钞》云:‘毱多受法既少,不能均融,故分五部。’然既大圣悬记,盖是时机所宜,执诤虽殊,无非证道,即《大集》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槃’是也。……

“〖钞〗文义决通意。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名随事显,故对事而备斯文。然考斯律藏,言事并周,但为年代渺邈,声彩靡追,法为时移,事多残缺,加以五师捃拾,情见不同,重由翻译失旨,妄生构立,又为抄写错漏,相承传滥,所以至于寻究,纷虑良多。

“〖记〗五师相付百年已来,如来在日亲宣之事莫能反追,教逐时讹,故有遗缺。如优波毱多问尼佛在日事,及令魔现佛,斯可证也。……前云‘随其乐欲成立己宗’,故不乐者则舍而不存,故有缺矣。上二并是西土结集之差。下二即明此方翻传之失。……欲显决通,先明残缺,残缺之由不必一致,故以此四详而求之,然亦不须举事强配。”(卷上)

另外,此处应是对已信解大乘、发大乘心者机缘说,且充类至尽,并可能悬鉴未来而言。若已发大乘心者,食三净肉则违心有罪。充类至尽则从严重情况及高标准而说。悬鉴未来则正破有人(类如现今一些学藏密者)自许大乘食肉度生,“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而对小乘根机者,食三净肉虽非完全清净,但过失相对轻微,不障小乘定慧解脱,所以一些部派戒律随小乘机缘而截取旧制。如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说:“若乳酪醍醐,大小并许,乃至《大涅槃经》仍复开听,此经亦云‘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乳酪醍醐,名为上味’,后文坛场仪式又仍用此供享三宝,以其但分余润,不害命故。今云不服,则是充类至尽之意,言能不服则弥善耳。……问曰:小乘求出生死,何故反许五净及靴履等?大乘度生为务,何反严遮?答曰:小乘但求自度,止须不造杀业,不障出世足矣。喻如举家远逃之人,则小债可弗偿也。大乘须在三界广化众生,喻如乡国大姓长者,设有分毫负人,便有惭色,不能自在设化矣。行菩萨道者思之。”(卷第六)

另外可参看《戒律答疑讨论之二十五·(一)》(http://www.mzhy.org/20200609-06/)的相关辨析。

现今流传的小乘经藏可能与律藏情况类似。

补充一处经文辨析:有人由《楞严经》说“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而判定《楞严经》是伪经,说肯定是由不知佛世古印度地理常识的人编造的。这是粗率武断的。文对阿难说,而阿难是刹帝利种,非婆罗门,文说“汝婆罗门”应非指当前阿难等人。古印度传统信婆罗门教,此文可能是从往古婆罗门时期说起,那时“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然后逐渐说到佛世时期,虽然地理气候变化而多有草菜,但民众还是习惯于吃肉,僧众乞食难免得到杂肉食,但佛“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令佛世出家弟子所得之肉都是变化之肉,实非四生之肉。但这中间述事过程与法义无关,可能梵文传诵、抄写者嫌繁而省略了,或者汉译者省略了,所以显得错误。此本小节,不妨大义,不应由此判伪。如《孟子》也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唐朝道世法师《法苑珠林》说:“依宣律师《感应记》云:四天王等告宣师曰:‘佛在世时放大光明,佛告天人龙鬼神等:“我之正法灭后,多有诸比丘执我小乘教迹,不解毗尼意,道我听诸比丘食肉,于是诸比丘等在僧伽蓝内杀害众生,犹如猎师屠肆之处。……我初成道时,虽开毗尼中听食三种净肉,亦非四生之类,是诸禅定之肉,是不思议肉,非汝所知,何故谤黩我教。”’”(卷第九十四)

另外可参看《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二)》(http://www.mzhy.org/20200616-07/)的相关辨析。

居士】我也相信各部派经律记载是可能有出入,不过虽然我对律藏没什么研究,但也听闻目前律藏的内容都差不多。其实重点在于比例原则差太多,目前看到的律、阿含经、尼柯耶,都没有记载到要素食,而且许多地方也记载可食用三净肉,再加上现有研究印度的僧团,似乎没有任何提到素食的记录,似乎素食一事,完全没有出现在印度佛教的历史中,直到某些大乘经典出现才有记载,这个比例令人难以相信。也就是若没有看到大乘经典的记载,不会相信佛陀会提出素食要求。经典中也多处提到提婆达多提倡素食一事,若佛陀真的后来也要求素食,在提及此事时,至少也会提到佛陀后来也要求吃素,但也同样没有提到,这实在很难令人理解。印度也不是无法素食,提婆达多教派和耆那教也都是吃素,做不到并不是理由。如果在经、律中,有人记载吃素,有人记载可食净肉,或是不同部派有不同饮食习惯,或是《部派宗轮论》等书记载此类争议,那都是一丝可供考证的线索。目前真的是一丝线索也无,就好像佛陀或许有要求吃素,但佛陀灭度后,全体弟子与僧团都刻意忽略此事,这就是令我难以相信的地方,中国律师提出的说法,我是觉得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

贤佳】或许是共业因缘所感,对此可以存疑,但从世俗谛缘起和佛法教义(不论大小乘)上来说,食三净肉是不完全清净的,平时食素为清净,不应执着律中三净肉开许文而在现今有条件食素时还坚持“随缘”吃肉,更不应以此斥说食素非佛法,那是依文不依义。具体辨析可参看《戒律答疑讨论之二十五·(一)》(http://www.mzhy.org/20200609-06/)。

(四)

居士】一位网友师兄(或许是师父)关于《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和《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理论对比研究,仅供您参考:

http://www.bskk.vip/thread-3059755-1-1.html

贤佳】作者不明四教教义,也不懂经义由浅通深之语,是为妄破。很多人基本安立是《楞严经》是不懂小乘基本教理的人伪撰的,然后往违背小乘教理上套,其实是偏见自蔽。《楞严经》说断淫、断杀则不随生死相续等,如同佛经普说持戒则出离生死,本是由浅通深之说,岂可硬说违背小乘教理?藏密教义正是在此大做手脚(自许生死自在而不断淫杀等),《楞严经》所说是其正对治。

《大智度论》说:“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问曰:云何名蜫勒?云何名阿毗昙?云何名空门?

“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栴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

“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中心数法尽应说,今但说‘自净其意’,则知诸心数法已说。何以故?同相、同缘故。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佛虽不说余门,但说四念处,当知已说余门。如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譬如一人犯事,举家受罪。如是等,名为随相门。

“对治门者,如佛但说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是中虽不说四念处,当知已有四念处义。譬如说药,已知其病,说病则知其药。若说四念处,则知已说四倒,四倒则是邪相。若说四倒,则已说诸结。所以者何?说其根本,则知枝条皆得。如佛说一切世间有三毒,说三毒,当知已说三分、八正道。若说三毒,当知已说一切诸烦恼毒。十五种爱是贪欲毒,十五种瞋是瞋恚毒,十五种无明是愚痴毒,诸邪见、憍慢、疑属无明,如是一切结使皆入三毒。以何灭之?三分、八正道。若说三分、八正道,当知已说一切三十七品。如是等种种相,名为对治门。

“如是等诸法,名为蜫勒门。

“云何名阿毗昙门?或佛自说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如佛说:‘若有比丘于诸有为法不能正忆念,欲得世间第一法,无有是处。若不得世间第一法,欲入正位中,无有是处。若不入正位,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无有是处。有比丘于诸有为法正忆念,得世间第一法,斯有是处。若得世间第一法,入正位;入正位,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必有是处。’如佛直说世间第一法,不说相义、何界系、何因、何缘、何果报。从世间第一法,种种声闻所行法,乃至无余涅槃,一一分别相义,如是等是名阿毗昙门。

“空门者,生空、法空。如《频婆娑罗王迎经》中,佛告大王:‘色生时但空生,色灭时但空灭。诸行生时但空生,灭时但空灭。是中无吾我、无人、无神,无人从今世至后世,除因缘和合名字等众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实。’如是等经中,佛说生空。法空者,如佛说《大空经》中,十二因缘,无明乃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谁老死’,皆是邪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亦如是。若有人言‘身即是神’,若言‘身异于神’,是二虽异,同为邪见。佛言:‘身即是神,如是邪见,非我弟子;身异于神,亦是邪见,非我弟子。’是经中佛说法空。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如是。”(卷第二十九)

如果先拿掉偏见,再读《楞严经》,就会看到《楞严经》四教教义都有宣讲而以圆教为归,浅说通于深义。我就不逐句辨破那文章了。

居士】这位居士的辨析过于空泛,脱离了对《大佛顶首楞严经》实际文本有体系的分析,所以说服力不足。请问对我上次附件中所发对《大佛顶首楞严经》修证体系错谬的辨析(https://wws.lanzous.com/ieQUvdwdzyh)有什么看法?

贤佳】您偏解藏教缘起断证法,妄破圆教妄尽还源法,不明藏教缘起断证其实也是妄尽还源,只是肤浅而已。

居士】您认为《大佛顶首楞严经》的修证体系是否符合世尊所说八正道?所谓的圆教教义可不可能是外道法?藏、通、别、圆的判教是否有圣言量依据?是否会有违圣言量之可能?

就从汉传佛教而言,天台宗的判教在教史上也有诸多争议,并不尽被其他宗派所认可。

从三皈依的角度来讲,佛法不应分汉、藏、南传,共同皈依十方佛、皈依十方法而已。

毫无疑问,祖师也可能有违背圣言量的地方,所以祖师的观点、看法依然要经过“四大教法”检验。

贤佳】藏、通、别、圆四教皆有圣言量依据,您可研读天台论典,略则可看蕅益大师《教观纲宗》(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39_001.xml)所引示。如果您不认可其所引据的《圆觉经》《华严经》《般若经》等是圣言量,那您可从比量看其所说是否真正有违您认可的佛经圣言量。

《楞严经》修证体系不违八正道。八正道也可略说为戒定慧三学,《楞严经》修证体系何违戒定慧三学?不要执定文相不同就说相违,也不要执定文相相同就说一样,宜应依义不依文。如儒家《孟子》也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用“四大教法”检验是必要的,但您对经典基本文义的理解很多是浅狭、错乱的,您的检验自然是错乱的。可再静心看“赏花人”前两次对您文章的详细辨破。宜应尽量暂搁熏植内心的吕澄、印顺法师等人的偏见,平心通读南北传经律,理性思维、体察,然后再作检验,可能结论就不一样了。

不要因不能接受自己以前的谤法罪过而强硬维持谤法,那是更增重过。如《论语》说:“过而勿惮改。”宜应思效世亲菩萨,以谤法之舌还赞正法,功德无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