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义辨析的反馈(20180906)

()

【居士】这种辨析虽然更严谨,可是感觉需要更高的佛学基础(是不是不太适合初学佛法的人呢?),否则会出现看不懂或者理解不到位的情况,需要配合查阅各种资料去理解,可又担心网上查的资料本身不是正理;如果不懂就请益,虽然确实会增加对佛法的了解,有很大的利益,但会对法师造成很大的麻烦,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贤佳】先对基本教理、正邪是非有粗概认识就好,随着更多学习而逐渐了解、认识更系统、精确。比较大或觉得比较重要处,可以查阅佛学辞典、电子版藏经等中相关资料作参考,还有疑问时可以尽管提出来讨论。

【居士】感觉师父讲的法主要针对大众眼下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偏重于“理”,但“教”方面有时会不够严谨,甚至出错,而辨析者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不知道怎样对待师父以前的开示呢?是完全放弃,还是可以两个配合来学(前提是完整校对过)呢?

【贤佳】那违教之“理”,是牵强附会、似是而非的理,宜应辨别而恰当取舍。若无能力辨别,宜先多学传统正规经教,或借助教理比较严谨的辨析来学习辨别取舍,或将其作为结缘消遣看。

【居士】以前那种全盘接受的状态基本没什么问题,现在这种学习状态,总会有不少问题,倒是挺有乐趣的,也会增长不少知识,只是确实比较麻烦,自己麻烦倒也算了,还要麻烦别人,感觉不太好。我比较喜欢探个究竟,除非真是理解不了的,这种习气会给法师添很多麻烦。

【贤佳】随喜研学明法之心!藕溢大师说:“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

()

【居士】麻烦法师方便时帮忙转达我对辨析者的感恩:感恩TA帮忙纠正我的错误知见,感恩TA能够抽时间帮大家纠正师父讲法中不如理之处,减少其他学人犯与我同样的错误,真是辛苦TA了!能感受到辨析者也真是博学。看到还有这么多博学的人,都是希望啊!内心感觉欢喜和向往。顺便请益法师一个问题:“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大意基本理解(教理不二),但这句话不太清楚确实的意思,能请法师帮忙解释一下吗?

【辨析者】文字和佛法的关系:

1、不应舍离文字。

胜义实相虽非文字所能达到,但悟入佛法的智慧离不开文字。《大乘入楞伽经》:“复次,大慧!我当说名、句、文身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能开悟一切众生。”名身即名言概念,句身即文句,文身指文字。闻思修、戒定慧以闻为先;八正道,以正见为先;三般若(文字、观照、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为先。文字经典实是佛陀的教正法,如果我们自己否定教法的重要性,不潜心研究经教,玩弄世法,实是自灭佛法。

2、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大智度论》卷9:“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

“指”不是“月”,然不借“指”,无以寻“月”。文字可排除种种错误的观念,缩小观察研究的范围,避免种种修行的误区,告知修行的种种次第。修行的质量、标准、次第都离不开文字经教的指导。

我们也不能过分的按照文献考据学的思路来研究佛法,毕竟文字是辅助手段。从佛对机讲法,到心记口诵,到文字流传,到语言翻译,到历史变迁,这些都会导致文字发生变化,所以死扣文字亦不足取。当然,后人说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验证,这就谈到了后面要说的证成道理。

3、如何证成道理,了解我们听到的法是正确的。

语言达不到实相般若,但在言教的过程中,佛法不是违背逻辑的。很多人认为佛法所说超越逻辑思维,听的人越不懂,说的人越高明,其实这是误解。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证成道理?……由三量故如实观察,谓由至教量故,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证验道理。”简单的说,圣教量是佛陀的经典,现量是感官的直接感受,比量是逻辑推理。佛教因明学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从种种迷惑的文字中找到佛法的正理。

因明将我们的论题分为四种情况:真能立,完全正确的命题;真能破,无误的指出对方的错误;似能立,好像命题正确,其实推理过程有漏洞;似能破,看似破斥对方的观点,实际上是自己有问题。《因明入正理论直解》:“真能立,谓三支(命题、理由、比喻)无过,可以显正,开悟他人。真能破,谓出他过失,可以摧邪,开晓问者。似能立,谓虽欲申量,三支带过,不足晓他。似能破,谓虽欲斥他,妄出彼过,彼实无过。”《因明入正理论疏》:“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这里对因明不做过多的解释,但由此我们看出因明辨析论题的作用。想要对佛法生起定解,深入学习唯识、中观,当对因明有所了解。

佛法是圣者的经验,而一般人又很难分辨出谁凡谁圣,所以容易用世俗规则判断:知名法师,事业广大,徒众众多,传承可靠,神变神通,著述丰厚……反而忽视佛说的四依道理和证成道理。

4、修行不是凭感觉。

很多同修判断法对不对,靠感觉,乐受为正,苦受为误。其实这是不可靠的。我们饿了,喝点可乐感觉会好。心情烦躁了,看会小说也能平复。然而,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就是正法。

《成唯识论》:“如是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这苦、乐、舍三受又各分为二,一者与前五识相应的,叫做五根之身受,二者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叫做心受,因为意识唯依心起。再者这三受不仅通于有漏位,也通于无漏位,因为苦受不但起于有漏,而且也由修无漏圣道的加行所生起。乐受可能是欲乐,这是佛法要遮止的,即坏苦。而苦受可能来自于修圣道的不适应,这是需要行者突破的。所以,乐不一定是善,苦也不一定是恶。感觉是不靠谱的,所以还有一句话“依智不依识”。

5、认为学习经教不是实修。

有的人认为,修行就是打坐、念佛。然不明教理的打坐只是修定,乃至于是枯坐,外道亦是修定,差的是般若智慧。念佛固然好,然无心法的引导,则念佛可能仅求数量,不管质量,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认为做世事就是修行的,那是连形式都不要了,妄自认为大乘发心,很多都是名利夹杂,对境时贪嗔数起,实以事成而掩心恶。

实际上学佛、闻法就是在修行,就是在慢慢改变我们内心的错误知见。在整个闻思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把圣者的思想、善法种子,植入读者的心田中。当这些种子累计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使我们的三观发生改变。

6、离不开广博的学习。

比如我们重来没见过西红柿,别人通过文字描述:形如苹果,色鲜红,皮薄,果肉多汁,柔软,味道酸甜的一种果实。虽然,我们因此可能误识红色的水蜜桃为西红柿,但不至于错认雪梨、洋芋、葡萄。如果我们获得的语言描述减少,仅剩色鲜红、皮薄,那红气球都可以被误认。同样,佛法的名言,我们掌握的越多,对实相误认的机会也会越少,对实修指导的意义也更加全面。下面举几个例子:

6.1依文解意,概念偷换。以下都是一些错误的解释,正确的意思可以在佛教词典中查一查,做下对比。

所知障:知道的越多,障碍越大。

法执:对佛法的执着。

事事无碍:做事圆融,什么事都能做成。

后得智:后天学习获得的智慧。

无缘慈:无条件帮助他人。

加行道暖位:打坐的时候,身体发热。

执着:坚持做某件事,不管事件对错。

6.2概念不足,产生错误推论。

佛:一个觉悟的人。导致认为三教圣贤都是佛的示现,老子、孔子都是佛、菩萨,认为没差别。

般若:智慧。导致无法分清出世间慧和世间慧,认为做世间善事就是修行,两者没有区别。

定慧不二: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对于初学者,没有定为基础,是不能发慧的。只有先修成定,才可以引发后面的定慧等持。忽略了次第什么都修不出来。

说了那么多都是希望我们能重视佛法的研究和学习,只有先使教正法兴盛,才能破除邪道、光显正法,继而使证正法兴盛,佛法久住。

()

【居士】一直在拜读您发来的信件,这个工作意义太重大了,请坚持。

有一个问题,就是您邮件中说的:

学诚法师在《感悟人生》中的法义辨析(摘自第一、第二章)

【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那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你要去清除啦,把这些障碍、把这些问题把它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辨析:外在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是共业导致的。问题本身是缘起法,既然是缘起,那就有内、有外,有个人,有系统。一般几个典型的个案是个人问题,如果经常反复出现不能杜绝就是系统问题,应用智慧去观照梳理每个缘起层面。

“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那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这句话**在《百法开示》中也这么说,我觉得似乎没问题的。共业环境也是我们感得的。听师父的《百法》云里雾里的,我是看**的开示才明白了。

【贤佳】随喜深思!《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阎浮众生刚强难调,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问题是地藏菩萨内心的问题吗?很多佛经中佛呵责破戒恶行比丘,他们的问题是佛内心的问题吗?可以再思之。

【居士】明白了。提婆达多对佛的伤害是自己的,不是佛的,但佛感得这样的业,还是佛的原因吧?

这样的辩经非常受益,藏地辩经大概就是这样的了。讲师甲班学了《大乘佛法正见》2年多,也没搞明白要出离什么,看了**的“有漏皆苦”一遍就明白了。后来就退出讲师班了,忒浪费时间,也不知道讲的啥。

【贤佳】随喜思辨!佛已能净除一切罪业,为度化众生而故意留余业示现,内心是清净无问题的。

【居士】故意留余业示现,这个就可能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本人本无什么功德,漏洞百出,但可以用一句“故意如此”“来成就大家的”“加持”……就会使人把错误当成珍宝,本来一无是处的垃圾,甚至是应该批判的,结果成为了利器。对于学佛的人,这些都是考验呀!

【贤佳】是的!随喜深思!留余业示现本身是要教导众人这是罪业感果,是不好的,应该避免,不是说这是好事、有功德的,否则如东施效颦,错乱取法。但末法时代,巧诈众多,僭滥圣行,宜应秉持基本正见和戒律谨慎辨别,尤其不要轻信现世人的圣行、逆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