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传教法的交流讨论

关于汉传教法的交流讨论

(20200629)

(一)

居士】末学对南传和汉传的佛教都有接触,但是一直有几个问题不明白:

1.汉传的开悟和南传证得初果,有何不同?我看书上说,汉传的开悟是指破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而南传所说的初果是指破了分别我执,但这些名词实在不懂是什么意思。

2.我听几位汉传法师的讲法,都提到一个观点,在没有发大乘菩提心之前,宁可堕地狱也不要证初果,因为着急证初果的话,几乎不能成佛,或者要很长的时间成佛,如果堕落地狱,还有机会成佛。但是我看佛经上,佛陀的几位大弟子也是证了罗汉果,然后被授记成未来佛,这说明走初果一直到四果罗汉这条路,还是可以成佛的啊。

3.也有的汉传法师说过,如果没发菩提心就证初果,想要成佛的话,时间会非常非常漫长。但是,时间本来就是一个虚妄的东西,这个长短只是一种感受而已,只要是可以成佛的话,时间长短其实无所谓的。那这样一来,何必要先发菩提心再成佛呢?这样反倒是有堕地狱的风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4.玄奘法师从印度传播过来的五种性说,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众生分为五种,有的将会成佛,有的注定成为缘觉,有的已经注定成为罗汉,有的是不一定,有的注定是不能成佛的。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也就是说声闻种姓、缘觉种姓以及一阐提是不能成佛的,而不定种姓则同时具备成为其他四种种姓的可能。那么这样一来,前面我提到的几位汉传法师,他们的观点的是对的?也就是说,由于自己是不定种姓,所以要努力修习大乘菩提心,一旦着急证了初果,就成了声闻种姓,将无法成佛?

贤佳】开悟有浅有深,不可通泛定说。那些汉传法师所说大乘道、菩提心是随顺藏密的偏狭观念,“五种性”也是浅层不了义说,圆教菩萨七信位即断尽见思烦恼(同阿罗汉),宜了解汉传祖师尤其天台宗祖师的判教说法,可参看蕅益大师的《教观纲宗》(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39_001.xml)及《大般涅槃经》(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5_001.xml),另外可参看《辨破藏密教徒对〈楞严经〉的诽谤》(http://www.mzhy.org/20200609-04/)

(二)

贤佳】上次交流中您质疑天台宗判说藏、通、别、圆四教是否有圣言量依据,“赏花人”依《解深密经》(玄奘大师译)显说藏、通、别、圆四教相应教义分判,您看是否如理充分?

《天台四教义乃佛亲判》(赏花人2020-06-24)

https://mp.weixin.qq.com/s/dvTkHjJ8igPOGkfJKrKTiQ

(摘录)佛陀亲说,三种无性,生无、相无,兼胜义无。胜义无性,又分二种:一除依他,显圆成实;二即依他,是圆成实。由三开四,藏、通、别、圆。

居士】我认为“赏花人”师兄的辨析说服力不足,但我自己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准确理解了《解深密教》此处的经文,所以仅仅从语言文本的逻辑上简单讲一下:

《解深密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从语言文本的逻辑上来讲,此处的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是并列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而上述三种无自性性,既然都是阐释“一切诸法皆无自性”,那么抛开语言文本逻辑的并列关系,从实质内容来讲,是否三者的实质内容之间存在递进证成的还需要加以详细说明。而“藏、通、别、圆”的判教之间有高低递进的关系,此处能否和上述三种无自性性就座对应?如“赏花人”师兄所说的“相无性性,正是体空”、“生无性性,正对析空” 尚值得深思商榷。

也要注意的是,天台宗的教义也有发展演变的过程,虽流传有智者大师拜经一说,但毕竟智者大师并未亲阅《大佛顶首楞严经》,将该经判入圆教也要考虑是否符合祖意。后期(特别注意此中的会昌法难导致的典籍散灭)天台宗的“藏、通、别、圆”未必就完全能等同于智者大师的“藏、通、别、圆”。

“由三开四”,如何由三开四?此中没讲清楚,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都没说清楚,如何又能得出结论“由三开四”?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一个为“三”,一个为“四”,貌似多出一个概念。三段论的演绎推理中只能存在“三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存在多出的概念,则论证过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

贤佳】我将您的质疑转给“赏花人”,他回复如下:

原文有三转法轮说,是递进关系。佛说善根不好的先修好析空(生无性),然后进一步相无性、胜义无性。这位居士估计没看《解深密》,就胡乱质疑。附部分原文:

{附一:原文说,先修生无性教,再修相无性、胜义无性。

“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简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附二:大义是:达四谛本空为相无性;不达本空而安立因果,由缘生缘灭知无我,是生无性;不坏因果而证空是圆成。生无性、相无性高低立判,怎么没有递进?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

至于那位居士说的演变,根本判教未演变。表面不管怎么变,都还是随顺佛经,随顺智者大师。如果要以演变为由来怀疑,可以让她说出来,我负责解释。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至少应该读一遍。否则,我也可以说她没有证明非递进关系。毕竟这有什么意义?直接去读经就可以知道,我先发一段。如果她还要故意没来由地质问,就不理她。不然我也可以按照她的质问她:有什么理由说递进错?有什么理由说不是四教?有原经吗?等等。

生无性是不达本空而需要由缘生缘灭达无我,只知依他缘生,不知遍计本空,为拙法。相无性是知遍计本空,巧法。胜义无性是知圆成。这原经都有,一点不懂就胡乱质疑,这学理素养太差。

还有,由三开四是有原文的,佛陀说胜义无性有两种,她居然连我发在文中的原文也不看!或者看了后故意摸黑,太卑鄙了啊!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一、相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二、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三、第一种胜义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四、第二种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相无性从遍计本空说,一般唯识先破遍计。生无从依他缘生说。圆成就是从二空真如说,不过佛陀谈了两个角度,一个强调修证,一个强调体性本来是。若不达遍计本空,只知流转还灭因果,这个就是单纯的依依他起立教的生无性。达遍计本空再说依他缘生,这是通、别、圆。

原文就分了四种,她居然忽略,无中生有来故意为难。

《解深密》原文说相无性从遍计说,即五蕴生灭等都是假名安立,实无自相,不就是当体空?生无性从依他说,就是从缘生缘灭说,不从本空说,这不就是析空侧重强调的缘生缘灭?

她说值得商榷,到底哪里值得商榷?又是一顿胡扯式的质疑。

居士】未完全理解《解深密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故不敢对三种无自性性之间的关系妄下定论(前面也说了只是从语言文本逻辑结构上为并列关系)。

1.“不然我也可以按照她的质问她:有什么理由说递进错?有什么理由说不是四教?有原经吗?等等。”

从辨析的举证责任来说,主张“藏、通、别、圆”符合圣言量成立的是“赏花人”师兄,我未如是主张,为什么我要去负责举证证明我质疑的主张是否成立?既然主张该主张成立,就要自己拿出证据说明理由,我辩驳该证据或理由是否存在瑕疵即可。如果该证据或理由确实经过质疑发现存在瑕疵,其证明目的则不能达到。

“不是递进关系,不是四教”,不是等同于叫我去证明“赏花人”的观点成立么?我没有主张“藏、通、别、圆”符合圣言量是佛说,这是“赏花人”师兄的主张,我不负举证说明证明的责任。

2.“生无性是不达本空而需要由缘生缘灭达无我,只知依他缘生,不知遍计本空,为拙法。”

既然说为“拙法”,《解深密经》:“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那世尊以此“拙法”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是否合理?既然说是“拙法”,那必然性质相违、品质劣一级方可说名为“拙”。

生无自性性为“析空”,只是“赏花人”师兄自己的理解,能否就座对应,“赏花人”并未说明。何况经文原文中还有“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一文。

3.不能以世尊先以生无自性性先教导众生,就断定三种无自性性中存在递进关系,何况经文中还有“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简择思维如实通达”一文,不是成天在批判某某是析空“拙法”教不解体空么?

如果存在递进关系,那世尊应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即是三种无自性性中最终递进的一种即可,但经典原文并未这样说,而是说:“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在弟子目前的理解看来,三种无自性性是世尊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只不过从生无自性性去阐释更容易被初心众生所接受而已。打个比喻,比如某人藏有一个红色的杯子,但这个人固执地认为这个杯子是绿色的,如果我选择先直接告诉他这个杯子实际是红色的,固执的他能不能一定立马接受不起排斥反感呢?方便稳妥的做法:先把杯子拿出来,示之杯子确实是红色的(生无自性性),再通过语言告诉他杯子实际是红色的(相无自性性),不管他怎么认识这个杯子的颜色,杯子自始自终是红色的事实都不改变(胜义无自性性)。

难道我先示之以杯子是红色的(生无自性性),杯子的颜色就会有所改变么?难道世尊先说生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就是“析空”,不能通达于“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了么?

贤佳】1.他是让您拿出经据证明他的观点不对,不是让您证明他的观点对,您误解他的意思了。

2.“析空”是特点概括。说“拙法”是相对“巧法”说的,并非“相违”、恶劣,如同经说缘觉悟十二缘起是比声闻悟四圣谛更利根,大乘法胜于小乘法等。经说胜义无自性性正是基于生无自性性进一步显明的,是更深入的,正如明了胜义谛是比明了世俗谛更深入的。

3.递进关系可再看“赏花人”原文所说:“原文有三转法轮说,是递进关系。佛说善根不好的先修好析空(生无性),然后进一步相无性、胜义无性。”

(三)

居士】印光大师《复唐大圆居士书二》:“现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有《法华》《楞严》《起信》等为伪造之说,若不究是非,唯以所闻者为是,则三教圣贤经典皆当付之丙丁矣。”

当时欧阳竟无说《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造,梁启超附和,吕澄写了《楞严百伪》。现在学者的很多邪见也是从那个时候延续下来的。莲池大师说,如果《楞严经》确实是伪造,那么伪造《楞严经》的这个人也是佛了,因为里面的这些义理只有佛才能说得出来。如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说:“有见《楞严》不独义深,亦复文妙,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夫译经馆番汉僧及词臣居士等不下数十百人,而后一部之经始成,融不过润色其文,非专主其义也。设融自出己意,创为是经,则融固天中天、圣中圣矣。而考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韩、元、白之比,何其作《楞严》也,乃超孔孟老庄之先耶?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印顺法师是传承了日本学者的体系,日本学者又是传承了早期欧洲学者的体系,都是考古那种思想。现在佛学院很多教材,据说是印顺法师的,或者印顺法师体系的。

贤佳】根本在于慧劣思浅,不明小乘隐义和大乘圆义,又值教界衰滥,内忧外患,急求改革,所以牵拉学术考据,或攀执小乘浅见、藏密邪见,而翻破汉传佛教家底,如同病急乱投医而自伤元气,又如倒洗澡水而倒掉孩子。现今宜应倡导以经为则、以戒为师,广闻深思,敬重汉传教法,发掘圆深教义,落实严谨戒行,扬弃讹说陋习,契顺时代善法,渐渐固本强身、革除弊滥而树兴深广正教,真实利国利民乃至福祉世界。